LED照明发展到今天被众多行业内外的人士所看好是不争的事实,也许有人会质疑今天的LED会不会是下一个光伏产业,但是我坚信LED产业的发展完全有着光伏产业不同的性质,在新一代光源没出现前不可能会消失(具体原因不在此探讨)。
经历了景观亮化、户外照明的发展,LED室内照明到了高速发展的时期,具体原因有三点:一是政策的利好,二是产品技术升级,具备替换传统照明产品的性价比,三是消费者对LED照明的认知越来越清晰。
LED照明企业未来发展及市场策略
自2003年科技部牵头成立“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协调领导小组”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扶持LED照明产业发展。2009年,科技部启动十城万盏半导体照明应用工程试点。2011年,国家发改委、商务部、海关总署、工商总局、质检总局联合印发《关于逐步禁止进口和销售普通照明白炽灯的公告》,从2012年10月1日起按功率逐步淘汰普通照明白炽灯。2012年,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科技部组织开展“2012/2013年度半导体照明产品财政补贴推广项目”,撬动LED在照明特别是大宗用户照明领域的应用。
2013年,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财政部、住建部、质检总局联合编制了《半导体照明节能产业规划》,明确了促进LED照明节能产业产值年均增长30%左右,2015年达到4500亿元,其中LED照明应用产品1800亿元;形成10-15家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较多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质量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
LED照明蛋糕很大很诱人,市场前景良好,引来各路资本开始蜂拥进入LED照明领域。随着技术进步与政策推动产生的螺旋效应发挥作用,LED照明成本不断降低,产品性价比明显提高。日益高企的电价、全球禁产禁售白炽灯政策、LED照明技术的不断改进与成熟、LED照明产品性价比的提高……正驱动中国LED半导体照明产业跨越式的大发展。
如今整整10年过去了,中国的LED照明产业取得了很大的成绩。LED在景观照明、影视舞台照明、应急照明、机场照明、道路照明等领域应用已经相当成熟。室内照明的研发,使LED进入室内照明领域的步伐加快。
2013年,LED照明应用进入室内照明时代,未来三年将迎来LED照明室内应用的大好时代,将是LED照明产业发展的黄金期。中信建投研究报告同样认为,LED爆发期已经到来,“2012年中国大陆整体LED产值虽达2059亿元,但其中1590亿元属于下游终端应用,占比77.2%。到2015年,全球LED照明市场将达442亿美元,渗透率为38.6%。”
近两年来,LED照明产品的价格以每年30%以上的降幅持续下跌,阻碍LED大规模推广的价格劣势正在逐渐减弱。目前在终端市场,无论是经销商还是消费者,对于LED照明产品的接受度明显提升。这也预示着,LED照明在终端市场爆发性增长的时期真正到来了。
LED照明市场需求旺盛,终端消费者接受度逐步提升,对于LED照明行业来说,这些无疑都是积极信号。在此背景下,深化终端渠道建设自然成为LED照明厂商的重点的工作。从2012年下半年开始,“渠道建设”已经成为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据业内研究表明,虽然2012年国内LED厂商采取渠道模式的营收占比不足2成,但在过去的两年LED照明厂商已经纷纷开始渠道的布局,而传统照明厂商也在加快转型速度巩固自身渠道。
与最初LED照明产品销售主要通过各类工程项目不同的是,目前LED应用产品已经进入商业照明、办公照明、家居照明市场,消费者对LED的认知也早于市场预期。这种情况下,LED照明将和传统照明一样“得渠道者得天下”。深化渠道谋篇布局,打造品牌,已是刻不容缓的事。
LED照明企业的类型分析
第一类是专业的LED生产企业,如勤上、真明丽、洲明、国星、长方等,第二类是传统照明或建筑电器相关行业企业,如雷士、欧普、三雄、嘉美、鸿雁等,第三类是资本跟风进入LED行业的企业,第四类是古镇很多纯粹逐利靠抄袭为生的小作坊。
第四类企业不作分析,第三类企业不乏依靠外贸发展不错的企业,内销能否成功要看经营团队的理念和方法,和第一类的企业有相似之处,稍后一并讨论。重点探讨第一类和第二类企业未来的发展机会。
企业是否具备发展我们从企业的其中资源和八种能力来分析,七种资源:品牌资源、产品资源、渠道资源、技术资源、资金资源、供应商资源、人力资源,八种能力:品牌运作能力、研发创新能力、营销管理能力、生产运营能力、品质管理能力、供应商管理能力、人力资源管理能力、资源整合能力。
从七种资源来看,专业的LED生产企业具备产业和技术资源,供应商资源和人力资源依据企业自身的积累也许存在一定的优势也许没有优势可言,缺少的是品牌和渠道资源,而品牌和渠道资源对企业的生存又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如果在行业发展的过程中品牌推广和渠道建设过慢将不会在行业的发展中存活或者成为代工厂,有产业和技术优势只能是LED企业成功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做好品牌推广和渠道建设是专业LED企业需要快速学会的能力,除了人才引进、自身学习培养外自我的变革不断创新也很重要。因为制造型企业的观念、对品牌投入的过分谨慎、对市场反应的迟钝等都是需要不断变革和创新的,否则无法服务好商家和客户也就无法树立起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