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很多朋友在问我,有没有好的照明方面的标的,比如要么体量比较大的综合性LED公司,销售额在2亿以上和净利润在3000万以上;要么就是在细分市场有领先优势,销售额5000万或1亿以上,净利润在1000万以上。这跟几年前LED竞争比较朦胧时还不太一样,那时做VC的朋友都问,哪些企业技术有特色,未来有比较好的发展前景,没这么赤裸裸的要业绩和盈利。
而上周六,证监会突然宣布将在明年1月份重启关闭了近半年之久的IPO,在即将挂牌的名单中,深圳艾比森、中山木林森光电赫然在列。艾比森以LED显示屏为主营业务,木林森则是以LED器件和封装为主。这与目前LED相关上市题材公司相比较而言并无太大的特点,艾比与森洲明、利亚德、雷曼类似;木林森与国星、瑞丰、鸿利等类似。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同质化竞争LED企业最终能否像前驱者那样顺利上市呢?目前在中国的2500家左右的上市公司中,房地产行业的上市公司最多,数量约在140家。但就行业产值而言,照明及LED行业远远容纳不了那么多的上市公司。同时LED行业明显正在失去初期新能源的光环。资本市场需要持续的增长性和企业自身的独特性,LED领域同类的竞争者越来越多,后期想再融资就会变得很困难。
前段时间有几条行业的消息在盛传,想必大家有所耳闻:
某上市公司因为为今年业绩尤其是利润不高,有千亿级别的家电集团在谈收购事宜;
某大型工程公司,在北京奥运会标志性项目中起了决定性作用并拥有一定江湖地位,也因为资金紧张而有数月发不出工资,我一个朋友在其南方分公司做高管,因为拖延工资也成为其最终离职的起因;
某华东企业,老板背后资金实力雄厚两年狂砸金数亿元亿元,从台湾、勤上、雷士等处挖来大批所谓业内资深人士和高管,无奈前期花钱太大,后期供血能力不足,长期入不敷出,导致投资方痛下杀手,近期也在大举裁员,进行内部整顿。
这一切的表面原因在于LED企业缺钱或不赚钱,而根本原因却在于LED行业的竞争过于激烈、企业缺乏核心产品和技术、无独特商业模式和市场而导致持续的投资难以为继。
实际上,目前LED的定位和竞争似乎越来越明晰,那就是大规模的照明应用化,换句话说,越来越多的人认为LED只是光源的一种,是白炽灯、CFL的替代品,大家的主要精力都转向LED照明了(上游的日亚Nichina刚好相反,把精力放到了车载,这个跟中国区掌门人易主有关,下次专门来分析一下)。
并且,随着LED上游技术的成熟,大家似乎都不再热衷于讨论技术问题了,中国的封装企业目前为止也就在1000家左右,跟高峰时期的3000家以上比相去甚远,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中国的照明产业似乎回到了2000年至2007年这段时间。这段时期最大的一个特色就是,企业空前的做渠道巡回活动,找经销商。而这刚好也是CFL洗牌的时期。
企业之间的竞争越发白热化,商业模式、资本追逐的方向就发生了变化。一直以来很多成功的照明企业都走有一条成功之路,那就是先从某个领域开始深挖,待站稳脚跟之后再全力开拓其他产品线——雷士如此(最初定位商业照明,后来定位成光环境专家)、欧普亦如此(家居照明成熟之后一直在拓展工程和商业照明领域)。目前的照明产业,也确实出现了一批在某些细分领域做的不错的企业,比如珠海韬播在LED平板灯,深圳极成在店铺照明......
未来的变数在哪里?
LED技术和专利当然还是会扮演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比如芯片的尺寸变小为配光和散热带来的变化、,一体化LED灯具的出现、zhaga联盟的统一接口标准和智能化等,都会对照明产生重要影响。但是越到后面,大规模的制造能力和成本控制能力会决定很多中低端产品路线企业的生死,所以为什么我不建议大部分LED灯具企业涉足光源的原因就在这里。未来3年左右,LED球泡和灯管市场就会被那么一小批,或许20家以内的厂商所垄断。
对LED的深度研发使用和新材料的出现会对行业格局、企业的盈利、市场前景产生非常重大影响。目前LED照明企业还是把过多的研发成本和精力投放在替代传统灯具上面,大部分企业的障碍还在如何解决灯具的配光问题。实际上在LED特性应用方面还是有非常的空间和市场,比如建材花的LED,你很难说他是照明产品还是建材,但确实存在很大的市场机会。
并购和重组会成为LED行业的主要资本获取形态,单纯的企业IPO会组建饱和,目前已经非常明显,在40多家相关的上市公司中,上下游的布局已经有了,只有以LED照明为主营业务的上市企业数量最少。但是上游的上市公司已经在做产业垂直整合了,比如鸿利和国星。那些手握资本、有持续盈利能力或在某细分领域有优势的企业终将更胜一筹,很多企业不再把上市当作融资的手段了,全产业链的垂直整合或同行业之间的并购会成为主流。
立体化的商业模式或许将成为LED行业的另一大看点。电商的如火如荼,虽然表面风光,但也不至于“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对C端市场的冲击还是非常大的,那些通过传统灯饰城和专卖店以及小批量采购的用户,会在光源、吸顶和花灯等产品品类剥离出来,并逐步抢占传统经销商的生意,这种形态已经在发生,不需要预测了。只是,未来,经销商体系如何演变、传统卖场如何转移,线上线下如何配合,移动互联网会给出答案。因此,有产品整合能力、资本支撑的个人或企业,或许能通过一些新的商业模式来获得未来。
刘俊,广州光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广东光亚照明研究院总监。7年互联网和照明行业从业经历,对互联网及照明营销有一定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