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照明中国梦。”11月11日,吴玲是这样表达内心的期望。
“我们的思想就要像降落伞一样,只有开放,才能大有作为。”作为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研发及产业联盟秘书长,吴玲坦言,“半导体照明是全球机遇,也是全球面临的挑战,需要全球共同努力。”
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启动十年来,我国初步形成了从上游材料芯片制备、中游器件封装及下游集成应用的比较完整的创新链与产业链,产业初具规模,特别是示范应用走在国际前列。然而,随着产业的快速发展和竞争的不断加剧,我国产业发展也面临诸多挑战。
在过去多年里,该联盟曾多次调研,他们看到,与传统照明产业相比,半导体照明产业涉及半导体材料、散热、光学、封装、控制等领域,产业在复杂性、系统性、技术延展性上区别很大,呈现出产业链长、技术先进、多学科交叉、跨领域应用等特点。
不过,他们也进一步了解到,“半导体照明产业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国内企业数量多,但规模小而散,产业资源不集聚,缺乏龙头品牌企业;尤其是研发力量分散,创新能力不足,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公共技术研发平台;标准认证体系不健全,市场竞争不规范,产业发展环境不完善”。
吴玲并未因此悲观,“我国LED功能性照明市场渗透率现在不到10%。但随着技术不断进步,产业规模持续增长,2015年功能性照明市场渗透率将要达到30%”。
针对技术创新与应用市场需求,从2008年开始,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研发及产业联盟就开始组织企业制定技术规范。在国家标准委和科技部指导下,联盟成立了标准化委员会,探索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标准化新机制。
联盟标准以企业为主体,以研发成果等为技术支撑,广泛征求企业意见,这无疑提高了企业参与标准的积极性,并通过产品质量认证等联合企业共同应用推广联盟标准,联合打造政府采购与消费者市场选择的“信心标签”。
以自有技术支撑,加快标准研制,打通市场通道,目前联盟标委会已组织发布21项联盟标准。
为实现联合技术创新,联盟通过契约式手段、资源所有权与使用权相结合以及产业界“自带干粮”联合参与的投入方式,集中与分布相结合的建设方式,组建了“半导体照明联合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目前,实验室已完成6项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其中4项成功在企业转化应用。
为把我国半导体照明产业巨大的市场潜力变为产业优势,联盟准确把握“时间窗口”,发起并组建国际组织——国际半导体照明联盟(ISA),并全票当选首届主席国。ISA的建立,将在打造更加开放的、国际化的创新平台,积极参与并引导国际技术和产业规则的制定方面,为我国半导体照明产业创造新的发展机遇。
这个故事成为北京产业联盟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缩影。
据不完全统计,北京较活跃的联盟有百余家,其中62家联盟获评科技部试点联盟,占全国试点联盟的42%,居全国首位。联盟共有成员单位约7000家,其中企业成员约占65%,科研院所及大学约占23%,其他机构约占12%。
一项来自北京市科委的统计显示,在高科技企业和院所高校之外,产业联盟正成为北京“创新第三极”:以标准为例,目前已有40余家联盟建立标准委员会,申请发布国际标准近40项,国内标准160余项。
“实施首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要政府管理和科技组织工作的改革调整,进一步优化促进技术创新的体制机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产业技术联盟作为产学研用等各类主体的联合体,具有统筹创新资源的独特优势,有能力成为协同创新的推动者和组织者。可以通过产业技术联盟力量,促进企业创新主体的形成,发挥出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北京市科委主任闫傲霜说。
在闫傲霜看来,“希望产业技术联盟在联盟定位、运行机制、如何发挥作用等方面深入研究,进一步提升联盟工作的高度和广度,在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技术方案选择、重大研究组织和成果应用等方面,为北京市委市政府决策提供更大的支持,在首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发挥更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