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产业资讯 » 产业 » 正文

沉痛悼念--中国材料之父师昌绪院士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11-10 来源:中国半导体照明网浏览次数:135

今晨(2014年11月10日)7时7分,我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两院院士师昌绪因病在京逝世,享年96岁。

  师昌绪先生是我国高温合金的奠基人。他排除万难回到祖国,把毕生精力献给了祖国的科技事业。师昌绪先生致力于材料科学研究,在高温合金、合金钢、金属腐蚀与防护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主持研制出多项国家急需的战略材料及部件,丰富和发展了凝固理论、相变理论、性能评价方法;引领和推动了我国纳米科学技术、碳纤维、金属腐蚀与防护、生物医用材料、镁合金等学科的快速发展;造就和培育了大批材料与工程科学的杰出人才;就我国大型飞机、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新材料研究等重点科技领域发展向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多项重要建议,为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师昌绪先生1918年11月15日生于河北省徐水县,金属学及材料科学家。 1941年,考入国立西北工学院矿冶系。1948年,利用1946年考取的出国资格,赴美留学。1945年毕业于西北工学院矿冶系。1950年进入圣母(Notre Dame)大学任研究助教,同时攻读博士学位。1952年获美国欧丹特大学冶金博士学位。新中国成立时,美国国务院明令禁止回到“红色中国”的35名中国学者之一。曾任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所长、中科院技术科学部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等,现为国家基金委特邀顾问、金属所名誉所长、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生物材料委员会名誉主席、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理事长、两院资深院士联谊会会长等。1957年,被任命为高温合金研究组的负责人,兼任合金钢研究室主任。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82年创办并兼任中科院金属腐蚀与防护研究所所长。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副院长,1995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院长。第三、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九三学社第七届中央委员。2010年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师昌绪是在中国材料领域、享誉海内外、深受社会各界尊重、爱戴和信赖的著名金属学及材料科学大师和战略科学家,被誉为“中国材料之父”。

排除万难回国

师昌绪先生1918年11月15日生于河北省徐水县,1941年,考入国立西北工学院矿冶系。1948年,利用1946年考取的出国资格,赴美留学。

       1952年师昌绪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1951年,在朝鲜战争爆发之后,美国政府明令禁止学习理工、医学学科的中国留学生离开美国回国,师昌绪便是被明令禁止回到中国的35名中国学者之一。但他抱有回国报效祖国的坚定信念,于是开始了同美国政府当局的坚决斗争。

他曾和印度联系想去做一名研究学者,以便通过印度实现曲线回国的理想。但随着中国在朝鲜战场上的胜利,美国当局进一步限制中国留学生离境,并把离境一律视为回国。在这种情况下,他通过印度大使馆把一封信转交给中国政府。1954年5月在日内瓦国际会议上,这封信成为中国抗议美国政府无理扣压中国留学生回国的重要依据,周恩来总理向美国政府提出了严正抗议。为了赢得美国人民的同情,师昌绪又和一些中国留学生一起,写信给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明确提出美国不应阻挠中国留学生回国,并将这封信向美国人民散发。

1955年6月,美国政府在各方的压力下,被迫按照日内瓦谈判达成的“以美国空军战俘换回中国学者”为条件,同意一些中国留学生回国,其中就有师昌绪。

师昌绪侄子师兆仁说,师昌绪回国的时候,国家领导人都非常关心像师昌绪这样的知识分子,师昌绪的婚姻还是时任总理的周恩来做媒。

回国后,他把国家的需要作为自己的志愿,服从分配前往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报到,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国内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设高潮之中。“文化大革命”期间,他受到了很大冲击,受到非人的折磨,被造反派诬蔑为“美蒋特务”,被打得皮开肉绽。但是,所有这些不公正的待遇和折磨均未能动摇他对祖国的一片赤诚和对中国共产党的信赖。后来他任金属所所长,对那些整过他的人照样以礼相待,特别是在晋升职称等问题上一视同仁,受到大家交口称赞。

1978年,师昌绪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毕生攻于科技

早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工作期间,师昌绪就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在其研究基础上发展出来的300M高强度钢,成为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世界上最常用的飞机起落架用钢。20世纪50年代末,他从中国既缺镍又无铬,还受到资本主义国家封锁的实际出发,提出了发展铁基高温合金的战略方针,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个铁基高温合金808,代替了当时镍基高温合金GH33作为航空发动机的涡轮盘;20世纪60年代初,他承担了空心涡轮叶片的任务,在缺乏资料、设备简陋、工作和生活都极为艰苦的条件下,采用科研、设计、生产相结合的形式,领导了我国第一代空心涡轮叶片的成功研制,使我国航空发动机性能上了一个新台阶,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使用这种叶片的国家。

作为战略科学家,师昌绪在我国科技发展历程中的一些关键时刻,都发挥了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战略科学家所应有的积极作用。1982年,他在沈阳主持组建了我国第一个腐蚀专业研究所--中科院金属腐蚀与防护研究所。还是在1982年,他和张光斗、吴仲华、罗沛霖四人联名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了题为《实现四化必须发展工程科学技术》的文章,明确指出大力发展工程科学技术的必要性和方法,奏响了成立中国工程院的序曲。1992年,他又再次同张光斗、侯祥麟、张维、王大珩、罗沛霖联名上书中央,详细阐明成立中国工程院的必要性和急迫性。1994年,经中央批准,中国工程院正式成立。

师昌绪在从事航空用、民用高温合金研究开发的同时,在新型高合金钢方面也同样进行了大量研究开发工作。1958年,他与姚汉武开发的不含镍的奥氏体耐蚀钢OCr17 Mn14Mo2N,用在尿素工业设备上,具有优异的抗蚀性。经中小型尿素厂推广后,获得好评。为了研究该种钢在尿素生产过程中,在缺氧条件下仍具有优异耐蚀性机理,他们曾设计与制造了一套在线测试电化学的精密装置,安装在南京化肥厂,并探明了耐腐蚀的原因。师昌绪多次在现场解决冶炼、热加工等问题,为铬锰氮钢的研制和生产打下了良好基础。师昌绪与李有柯等还开发了铬锰氮系耐热钢和无磁铬锰氮系高强度不锈钢,前者用于工业炉,后者用作潜艇桅杆。在师昌绪的指导下,张彦生、李依依等于1959年开始从事铁锰铝系奥氏体钢的研究,通过相图、相变规律、组织结构和各种性能的系统研究,表明这类钢在液氮温度下比镍铬不锈钢具有更好的韧性,是一种良好的低温材料;作为耐热材料,其性能不亚于铁铬镍基高温合金A286;作为无磁材料,其性能优于镍铬不锈钢。为了推广该钢种,对其冶炼、压力加工和焊接等方面建立了一套切实可行的工艺制度,从而推动了全国铁锰铝系奥氏体钢的研究与发展。

由于在科学研究、科研管理及科技规划等方面成绩突出,他多次获得国家级和院、部级的奖励。

50年代,他是美国金属学会(ASM)会员;从80年代起,他是美国材料研究学会(MRS)会员。1987年日本东京大学成立100周年,举行“材料与社会”讨论会,共邀请10余名国际知名学者,他是被邀的唯一中国学者,并在大会上做了学术报告;1988年在日本东京召开的“新材料国际会议”,同年在美国芝加哥召开的“世界材料大会”以及1991年在法国,由欧洲材料研究学会(E-MRS)主办的“国际材料联合会在第一届先进材料会议”等,师昌绪均被邀为国际顾问委员会的成员。1990年由中国材料联合会(C-MRS)召开的先进材料国际会议,他是大会主席之一。1992年由中国金属学会、美国矿物、金属及材料学会、日本金属学会及韩国金属学会共同发起的“第一届环太平洋先进材料与技术国际会议”,以及同年,由国际薄板成型研究会(IDDRG)举办的“第17届国际会议”,他均被选为大会主席,并任1992~1994年度的该研究会主席。

师昌绪发表论文300多篇,培养硕士及博士生近100名。

2010年6月,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的30名研究生因为表现出色,获得了该所的“师昌绪奖学金”。这项以师昌绪名字命名的奖学金,是他捐出2004年荣获“光华工程科技奖成就奖”所得的50万元奖金设立的,师昌绪选择用这种方式,表达对金属所几十年的不舍之爱,也激励后辈们沿着正确的道路不断向前。

在学术界,师昌绪是人所公认的大科学家,他用雄才大略为材料科学操盘掌舵,是难得的科技管理领域的帅才。而在专业研究领域之外,他则以宽厚仁惠为后生晚辈铺路搭桥,是个助人为乐的好先生。

“师老在学术内外的作为,他的为人,值得我们一辈子去学习。 ”师昌绪的学生,年逾八旬的中科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赵惠田这样说。

统领材料科学30年

师昌绪1955年回国后即来到中科院金属研究所工作,1980年,他正式接任金属所所长,完成了由一位科研工作者向科技管理者的身份转变。走上领导岗位后,师昌绪的目光不再仅仅拘泥于微观的科学世界,而是投向了更加宏大与高远的战略层面。

在师昌绪担任常务副所长和所长期间,金属所正处在科技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面临着学科方向未定、人员断层、设备老化等诸多“老大难”问题。师昌绪紧紧把握住科技发展的脉搏,确定了该所“材料科学与工程”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基础研究与承担重大任务并重”的发展规划,校准了金属所这艘航船的前进指针,并且用自己严谨的治学态度与学风浸润着一代代金属所人。有了师昌绪的领军,金属所今天在国际材料领域能占据一席之地。

材料腐蚀是金属装备主要破坏形式之一,每年都为国家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材料腐蚀科学的发展成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但在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科学院腐蚀研究所的筹建工作却因选址问题而搁浅。 1982年,师昌绪主动请缨,在条件十分艰难的情况下,于沈阳筹建了中国科学院金属腐蚀与防护研究所,并兼任所长,在师昌绪的带领下,腐蚀所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自主研发的关键技术目前已应用到杭州湾和舟山金塘等大桥的水下钢桩中,设计寿命达到100年。

自从事科技管理工作以来,师昌绪所走的每一步都带有高瞻远瞩的智慧,每一个脚印都印证着他作为战略科学家的远见卓识。

1984年,师昌绪被调到北京,升任中科院技术科学部主任。他与20多位著名科学家共同提出中国科学院和大学要与大中型企业联合,让科学技术推动大中型企业的发展。

1986年,师昌绪被任命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他提出优先资助某些领域的概念,特别是数学和理论物理方面,并争取财政专款成立了“天元数学基金”。他还主持编写了《学科发展战略研究》,对国家基础和应用研究的发展提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建议,为我国基础研究的资助指明了方向。

1993年,师昌绪向中央提出成立中国工程院的建议,得到批准后,他是提出组建方案的主持人和筹备组副组长,之后又被任命为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为工程院的发展谋心尽力。

1995年,从国家金属材料资源的储备角度考虑,师昌绪等5名院士联名建议,将镁的研究与开发列为重点攻关项目。自此以后,国内掀起了镁合金研究开发的热潮……

用仁爱感染后来人

金属所研究员赵惠田,几十年来一直把师昌绪当成自己的再造恩师。他用“舒畅”二字来形容自己与师老一起工作、生活时的心情。“师老是位爱才的好老师,是位平易近人的好先生。 ”

师昌绪的学生张顺南研究员至今仍记得这样一件事:上世纪60年代,已经是研究室主任的师昌绪在一次会议上讲到一个技术问题,当时一名同事立刻提出异议,并指出了师老的错误。师老并未觉得难堪、下不来台,而是当即非常谦虚地承认了这个错误,表扬了这位同事,并作自我反省。

师昌绪的同事、朋友、学生、助理……只要是他身边的人无不为他的人格魅力所折服。同行有技术难题,他二话不说尽其所能帮助解决;手下的研究员工作有失误,他会认真耐心地给出指正意见,确保他们不再犯同样的错误。时间一长,大家都愿意跟他交流,有什么问题也会第一时间向他汇报。师昌绪在金属所工作期间,所里所有的研究员、学生、工人,他都能叫出名字,就连看门的老师傅都与他称兄道弟,夏天闲暇时,和他一起坐在路边下棋。

上世纪60年代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师昌绪受到迫害,在同行中受冲击最大。 70年代初期,师昌绪刚恢复自由不久,就来到生活条件艰苦的大西南,推广他的发动机气冷涡轮叶片项目。他深入一线,与工人同吃同住好几个月,终于使空心叶片的生产质量与成品率达到最高水平。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师昌绪重新回到领导岗位,但他却对之前的苦难遭遇只字不提,和以前曾粗暴对待过他的同事、学生“一笑泯恩仇”。

身为科技界的“宗师”级人物,师昌绪始终重视科技人才的培养,从来不忘提携后人。他学术思想活跃,支持身边的同志不断创新。他主张充分发挥每个人的创造性和专长,鼓励助手在研究工作中要具备坚韧不拔的精神。几十年来,他带出了一支能打硬仗的攻坚队伍,其中已晋升高级职称的上百人,有的已担任所长、室主任等职务。他是两个学科的博士生导师,已与合作者共同培养了硕士、博士毕业生近百人。

为了让年轻人在国际上崭露头角,许多国际会议邀请他作主题报告时,他都把这些机会让给青年人。在人才断层的年代,金属所里的年轻人在同龄人中却是佼佼者。渐渐远离教职岗位后,师昌绪也依然惦记着年轻人的成长。只要条件允许,每年金属所研究生开学典礼他都要出席,用他亲切的话语,给后辈们讲授科学的真谛和做人的道理。

如今,站在国家科学技术领域巅峰的师昌绪留给了人们太多仰视他的理由,但在成就背后,我们总能发现那个一直用大智慧与大风度感染你我的仁厚长者,其实就在我们身边。

师昌绪院士不仅是我国高温合金研究的奠基人、材料腐蚀领域的开拓者,更是参与国家科技政策制定的战略家,为中国的材料科学作出巨大贡献。

回忆 年届九旬 仍发奋工作

今天上午,与师昌绪同为中国高温合金开拓者、同为校友的西工大原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傅恒志告诉记者,“师老荣膺国家科技最高奖既是名至实归,也是众望所归。他是一位战略科学家,深具国际视野、战略思维和全局观念,始终从世界科学发展的最新进展和国内实际出发,科学决策,提出具有前瞻性的研究方向,同时不放过关键的细节和问题,特别注重解决重大现实难题,所以他总能既起引领作用,又起指导作用。他是西北工业大学的骄傲,也是我们这一代科技工作者的光荣!”

傅恒志回忆,师老虽年届九旬,还在发奋工作,每周4天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上班,接待来访、看资料、写文章、作报告,依然为祖国的科技发展呕心沥血、殚精竭虑。据他的“效率手册”记载:2010年在京接待来访一二百人次,在京开会四五十次,出差十余次,北到哈尔滨,南至广州,还作了3次特邀报告。这就是自称“一个闲不住的老人”90岁科学家的生活。

“师老向来豁达开朗、性情和善、乐于助人、没有架子,但他的原则性又非常强,关键问题毫不含糊。”谈及师昌绪生活中的故事,傅恒志回忆说。

谈起师昌绪当年想方设法冲破阻挠争取回国的一幕,中国科学院院士柯俊先生曾撰文评述说:“如果说在美国科学技术最高学府的科研成果使师昌绪在中外技术史上崭露头角,他当年对美国政府欺凌中国人所作的斗争,更表现了师昌绪的铮铮铁骨。”

师昌绪是我国著名材料科学家、战略科学家,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原副主任、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名誉所长。

师昌绪致力于材料科学研究,在高温合金、合金钢、金属腐蚀与防护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造就和培育了大批材料与工程科学的杰出人才。

在材料学领域,师昌绪被誉为材料学大师、金属学大师。

半导体照明情节

师老一直关心半导体照明产业的发展,为半导体照明说了很多话。师昌绪先生用生命谱写了精彩的人生,为后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他的卓越贡献和高尚品格受到国内外科学家的广泛赞誉和敬仰。

记得早在2010年1月19日,“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研发及产业联盟指导委员会”成立大会上,师昌绪院士以指导委员会主任的身份做了讲话,从当时产业面临的短期问题到支撑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资源问题,以及机制体制问题都给出了高屋建瓴的意见,至今读来仍是受益匪浅。

       师昌绪:团结起来促进半导体照明产业健康发展

半导体照明是一个很好的产业,也十分重要,看着这个产业一步步的成长壮大,我深感欣慰。现在国产芯片的光效已经达到每瓦90~100流明,器件也可达到每瓦100流明,虽然跟国际相比还有差距,但进步很大。

现在LED用于路灯、隧道灯等功能性照明可节电50%。根据联盟对去年国内应用情况的调研结果,已有50万盏以上路灯、隧道灯、太阳能LED路灯、LED日光灯、筒灯、射灯、舞台灯等产品得到示范应用,年节电1亿千瓦时以上。当前发展节能和环保产业是全球的大趋势,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从这个角度看,具有节能环保特点的半导体照明产业,发展前景非常明显。

除了节能环保的特点,半导体照明还有技术与劳动双密集、投资风险远低于微电子产业的特点,能解决就业,带动社会、民间资本的投入。2009年,在金融危机影响尚存时,听说LED产业出现了逆势上扬的趋势,业内人士认为具有百年传统的照明工业将进入电子化、数字化的大规模高科技时代,过去产值几亿的传统照明大企业,有可能发展成为产值上百亿的企业。目前国家正积极努力地扩大内需,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且LED产业已形成一个科研队伍和产业队伍结合的产业联盟,相信LED产业在我国很有发展前途。

不过,应看到还有些科学技术问题需要解决,从资源方面来看,我国的铟和镓首先要满足半导体(IC)芯片生产的需求,其次是照明,第三是太阳能。尽管我国铟和镓的产量很大,但若照明一半以上或者全部采用半导体照明,铟和镓能支持多久是一个问题。目前OLED主要用于显示,其不存在原材料供应的问题,将来是否可用于照明,还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未来条件成熟,或者可以考虑设立专项基金,用于开发除铟和镓之外能用于照明的材料。

另外,目前我国半导体照明产业发展中也存在一些体制问题需要解决,比如企业规模太小、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学研结合比较松散、围绕产业技术创新链的合作还不太密切等。如何有效凝聚各种创新资源,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制与机制已成为现实而紧迫的任务。联盟的成员以企业为主,同时也包括科研院所和地方行业组织,不仅为产业界和学术界搭建良好的交流合作平台,在为企业服务的同时,也为政府提供了大量的服务,特别是联盟不计较自身利益得失,在促进产学研深入合作,提升产业国际竞争能力等方面做了许多工作,比如推进产业的标准化工作,标准的高低,往往代表国家在国际上的水平,标准化工作未来恐怕是第一位的,标准制定需要以企业为主体,也要联合科研和生产单位。除了推进产业标准化,联盟还组织应对国外的专利诉讼,落实两岸产业的合作等,这些工作对产业发展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联盟的工作也得到了大家的肯定和赞扬。以联盟的方式组织探索产学研合作的新机制应该是当前一个较好的模式。

团结全国的力量是很大的挑战,由于小农经济意识的影响,社会上普遍存在着一种自搞一套,怕吃亏,怕在竞争中被吞并的心理,很难形成真正团结的联盟。但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研发及产业联盟从2004年成立至今已有6年的时间,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我认为是一个很好的形式。

现在半导体照明产业可说是到了发展的关键时刻,通过联盟来组织协调产业发展,实现产学研有机结合,带动整个行业水平的提高,提升我国半导体照明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一个很好的方式。而且联盟在努力促进产业发展的同时,也在与时俱进的不断加强自身建设。联盟已经建立了很好的信息平台,既有《半导体照明》杂志,也建立了“中国半导体照明网”,杂志和网站互补是一个很好的综合性信息平台,有利于本行业了解信息,发现存在的问题。

而且,联盟每年还定期举办一些交流活动,比如,联盟每年都会举办一次半导体照明的国际论坛,已经连续举办了六届,规模比较大,档次也很高,而且一年比一年好,知名度也越来越大,吸引了不少外国知名大企业的高层前来参加。为中国企业与国际企业的交流,了解国际行业、产业发展的信息搭建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对产业的发展非常有帮助。

无论从产业发展的角度还是联盟自身发展的角度来看,成立一个指导委员会都很有必要。半导体照明产业虽已有很大的成长进步,但毕竟是一个新兴的产业,还需要来自各方面的支持和帮助。而作为促进产业发展的重要组织,联盟也需要指导和支持,不断的加强自身建设以便更好的为产业发展服务,这样看来,成立指导委员会是非常有意义的。

“众人拾柴火焰高”,指导委员会有各方面的专家也有龙头企业的高层,可以说是集合了产学研各方面的精英,委员们也各有所长。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信息的流通非常迅速,所谓兼听则明,产业的发展也不例外,也需要广开言路,希望各位委员能充分发挥聪明才智,为产业的发展和联盟的建设出出主意,提出一些高屋建瓴的意见,使指导委员会成为一个真正为产业发展出谋划策的“智囊团”。

总而言之,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才能走向健康发展,大家共同努力,产业才会有兴旺发达的局面,希望大家团结努力,使半导体照明产业沿着健康的道路发展。

希望指导委员会的队伍越来越壮大,联盟也越来越好,为产业发展做出更多贡献,也希望指导委员会能真正发挥作用,引领中国半导体照明产业向前发展,最终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

      师老的愿望: “中国已成为全球瞩目的最大的潜力市场,在半导体照明这一重要的产业发展方向上,我们应该有一个雄心壮志,并能精诚团结,特别是要充分利用、发挥联盟的作用,加强各国、各界的联合行动,从基础研究、系统集成创新、人才培育等多个方面共同促进,让半导体照明技术早日造福于人类。 ”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刊原创内容之著作权为「中国半导体照明网」网站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中国半导体照明网;如未正确注明文章来源,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形式重制、复制、转载、散布、引用、变更、播送或出版该内容之全部或局部。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诚聘英才 | 广告服务 | 意见反馈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