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D革了白炽灯的命,也打歪了节能灯还未坐稳的江山,除旧迎新成了照明市场的一件大事,尤其在公共照明方面,LED产品早已拉开替换大潮。
“有买卖就有伤害”,这种替换浪潮下的黑暗角落也似乎在日渐浮现。据江苏省苏州市相城、昆山两地检察机关官方微博近日先后发布消息,对相城区、昆山市的两个路灯管理所3名负责人立案侦查;浙江省杭州市电力局原路灯管理所工程科科长吴水灵受贿案近期也在杭州市江干区人民法院一审。
小小路灯的背后,往往是数千万甚至上亿的巨额投入,据相关人士表示,大中城市上十万盏路灯的日常改造维护、电费支出、广告承租等方面都是巨额收支,从设计招标到验收维护,每个环节几乎都得花钱疏通。而动辄上亿元的豪华路灯亮起来的同时,往往倒下一批“小官巨贪”。
本来被认为是“清水衙门”的路灯管理部门近年来却是“清水不清”,甚至铺了一层掩不住的油脂。
要拿到一个公共工程,大多数时候都要得到层层审批,而在工程结束之后的回款时段,又是一段“礼尚往来”的时间。当然在这段过程中,有人欢喜有人忧,有的企业顺势而火,也不乏有的企业因为承受不了巨款压力走上倒闭之路。
一方面由于LED产品目前处于标准缺乏阶段,路灯照明工程在照明亮度、覆盖面积、节能要求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专业技术要求,原材料使用量大,但规格质量千差万别,做高价格,瓜分差价成为不少部门的“油水”聚集点。另一方面,就如“我就是王法”这句话,虽然显得霸道不讲理,但是很多时候却是真实写照,由于此类项目往往要得到层层审批,像游戏打通关一样,中间的任何掌握话语权的人似乎都是“王法”,很多时候“利益”就成为衡量是否合法的首选标准。
面对这个“清水衙门”里的暗沟油水,我们该如何做?这个法治时代还能不能靠自觉办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