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两院院士李德仁给出的定义,智慧城市是数字城市、物联网、云计算相结合的产物,其理念是把传感器装备到城市生活中的各种物体,形成物联网,再通过超级计算机和云计算实现物联网的整合,从而实现城市的智慧管理及服务。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M)在2009年首提“智慧地球”,由此引发智慧城市建设热潮,2013年全球曾选出7大智慧城市。
2012年至今,中国先后发布三批智慧城市试点,目前已有500多个城市进行智慧城市试点,均出台了相应规划,在城市交通、医疗、政务管理等领域取得实际效果。
随着智慧城市版图扩大,也出现质疑和批评。“智慧城市还是说得多、落地少。”一家已在40多个城市推广产品的公司代表在发言时抱怨,智慧城市模式多为“一刀切”,盲目跟风者众多,智慧城市的理念偏重民生而脱离实体经济,与当地政府存在意见分歧,一些创新机制“只是皮上创新”。
中国官方亦注意到试点阶段暴露的种种问题。国家信息中心信息研究部副主任单志广此前在受访时直言,智慧城市的建设“各自为政”,数据开放和共享受到很大限制,存在思路不清、盲目建设、缺少文化等情况。
为此,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在2014年底牵头协调25个部委,成立了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部际协调工作组。该工作组已定期召开部际会议和专家会议,建设跨部门的智慧城市协调机制和监督考核机制。
“智慧城市的顶层部署到位,政策也更为完善。”中关村空间信息产业技术联盟理事长、北京合众思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郭信平在会上说,想要改善发展格局不均衡的现状,或许可从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即空间地理信息入手。当日,该联盟的9家成员单位共同成立智慧城市专业委员会,旨在集结空间信息领域内产业链的顶级科研力量及领军企业,解决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问题。
“一个企业的力量是有限的,联盟及专委会将更为务实,以市场为导向开展智慧城市建设。”郭信平说,通过采数据、产信息、广集成、多应用,“为各地方政府制定相应的运营策略”。
除了在中国的智慧城市试点“深耕细作”,专家呼吁从业者能够结合区域发展、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比如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战略等。
中关村管委会副主任宣鸿尤其提倡从业者贴近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他注意到,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出席2015中欧城镇化伙伴关系论坛时指出,中欧双方要加强智慧城市规划设计、核心技术研发、标准应用推广等方面的交流互鉴。
“已有大数据领域的中资企业在收购‘一带一路’沿线机场,或收集当地数据进行分析。我们的空间信息服务是否也能沿此走出去,去建设更多的智慧园区和智慧城市?”宣鸿的发问,得到与会者一阵掌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