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产业资讯 » 产业 » 设施农业 » 正文

院士谈未来农业:无人耕种,24小时不间断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03-21 来源:解放日报作者:徐瑞哲浏览次数:299
   美国大田管理的最小面积单位是1平方英尺,也就是0.093平方米;而中国大田管理的最小面积单位还是1亩,也就是666.67平方米——两者相差7000多倍。院士所举的一组中美对比数字,令人多少有点震惊。武汉大学原校长、昆山杜克大学校长刘经南昨天在沪表示,发展现代化的精准农业,不能粗放经营,还得精耕细作。
 
  刘经南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汪懋华院士等来自农业科学、导航技术两大领域的专家学者跨界对话,在第14次金桥产业技术创新会议上展开“北斗+农业=精准农业”的议题。作为拥有数千年农业文明历史的大国,中国自主创新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正不断投入实用,我国农业生产方式也有望发生本质变化。比如,今后可能真的“没人种地”了。
 
  美国主导的GPS全球定位系统,早已应用于精准农业。在农业高度自动化的条件下,农业生产机械接收卫星定位信号,在大田里循着既定路线自助耕作,甚至发展为智能化农机。刘经南认为,精准农业或者精密农业,对卫星定位精度的要求达到厘米级或分米级的水平。
 
  目前,我国已成功发射20多颗北斗导航卫星,组网形成一个巨大星座。天上北斗加之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已可以满足农庄厘米级、全国分米级、全球米级的高精度实时定位导航需求。借此引导,就可以实现大豆等作物“厘米精度”的播种、分米级精度的大田精细管理、米级精度的拖拉机数千公里跨区作业调度管理,达到精准农业、精密农业需求。
 
  备受关注的无人驾驶车真正上路、形成无人车交通系统,可能还需假以时日;那么,大田里的无人农业机械车辆种地,则可能更早实现。刘经南认为,我国农业用车物联网,也就是农机车联网,正在走向人、车、路与环境的协同感知阶段。
 
  “无人自主农机车将实现24小时不间断作业。”汪懋华院士也认为,农业机械自动导航技术,可支持夜间作业,大大减轻农事工作者的劳动强度。今后,晚上可以种地,农业机械的利用率也将随之大大提高。
 
  上海市农业机械化管理办公室主任施忠表示,智能化农业机械,将成为“十三五”期间上海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新亮点。目前,光明米业崇明生产基地已将沪上华测公司开发的自动导航系统用于小麦播种机;上海司南卫星导航公司生产的北斗导航支持系统,也在嘉定外闵基地试验。今后,上海将重点发展智能化农机在耕地整地、机械播种、开沟作埂等环节的应用,为进一步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精准控制打好基础。
 
  汪懋华表示,自北斗导航卫星系统正式提供区域服务以来,国内导航企业对农业机械进行了大量“北斗化”改造,北斗应用的精度优势将推动智慧农业快速发展,市场前景非常巨大。特别是国家从去年起开展的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到2020年要建设8亿亩高标准基本农田和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使农村成为北斗导航技术和测绘技术应用的重点区域。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刊原创内容之著作权为「中国半导体照明网」网站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中国半导体照明网;如未正确注明文章来源,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形式重制、复制、转载、散布、引用、变更、播送或出版该内容之全部或局部。
关键词: 北斗 农业 精准农业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诚聘英才 | 广告服务 | 意见反馈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