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的经济走向全球化市场,在过去十多年时间里,资本已经成为公司治理史上的关键性因素。但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资本是把双刃剑,好剑可以使公司经营如虎添翼;坏剑轻则两败俱伤,重则企业衰落,归于尘烟。
对于中国企业家来说,对于资本的认识和把玩始终还不太熟练,很多个人能力十分强大的企业家在引入资本的时候,只看到了资本对企业快速扩张带来的积极作用,却看不到资本对自己的限制,把握不好自身与资方的定位,最终落得饮恨收场。近日正在上演的万科创始人王石与资本方宝能、华润之争如是,LED行业第一品牌雷士照明爆发的吴王之争亦如是。
本文独家梳理了历年来资本方与公司管理层撕逼的经典案例。希望能为中国的企业家在公司治理方面提供镜鉴。
上海家化与平安系纠葛——受伤人 葛文耀
说到上海家化,小伙伴们肯定都很陌生,但是说到六神,那就家喻户晓了。对没错,六神就是“上海家化”的生产的,六神伴随着我们童年的记忆,守护着我们整个夏天。葛文耀把上海家化从一个年年亏损的小厂变成了现在184亿市值的公司,其功劳不可谓不大。在2011年,平安信托入主之后,正当葛文耀觉得自己可以摆脱国企的束缚,大展宏图的时候,由于双方在文化战略上发生剧烈冲突,最终的结局是劳燕分飞。以平安信托为代表的资本方和以葛文耀为首的管理团队展开了一场火拼,最终葛老大还是干不过手里有钱有股权的平安信托,上海家化董事长葛文耀、总经理王茁相继遭罢免。最后的结局是上海家化的股价从高峰时75元跌到34元。
回头望去,企业家在引入资方的时候,不能只一味地看到资方为自己企业带来的金融资本,还需要和资方进行深入的战略沟通,在双方利益和价值观一致的情况下,才能互信互助,最终取得互利的结局。否则,一朝不慎,资本可能就会从小肥羊变成大灰狼,企业家自己辛辛苦苦建立的企业最终也要拱手让人,落得兵败被罢黜的下场。
国美和贝恩资本:甩手走人——受伤人 黄光裕
国美电器和苏宁电器,传统时代最牛叉的两大电器城,一直在中国线下商城中呼风唤雨。黄光裕在最风光的时候,荣登中国首富的宝座。但是好景不长,2008年11月,黄光裕因为内幕交易案被警方带走,国美商业运营掉链子了,资金吃紧,这时候作为临危受命的陈晓牵线引入贝恩资本,国美才慢慢恢复元气。作为职业经理人,陈晓在公司的管理层呆久了,渐生野心,同时又有贝恩资本在后面撑腰, 便与黄光裕展开了公司控股权的争夺,最终在狱中的黄老板赢了陈晓,结局则以陈晓辞职、国美亏损6亿元,贝恩资本清空了国美的股票,宣布离场。回头望去,股东与管理层的内斗,最终会让股东丧失对投资者的信心。
雷士照明:盟友翻脸——受伤人 吴长江
2012年12月,历经辞职、逼宫资方、员工罢工、经销商混战等一系列风波后,当时的雷士照明掌门人吴长江终于长舒一口气,他引入了小伙伴德润豪达,一起对抗门口的野蛮人赛富基金合伙人阎焱。但没想到的是,最后赛富基金退出,吴长江和德润豪达董事长王冬雷友谊的小船也说翻就翻了。
2014年8月8日,雷士照明董事会发布公告,罢免了吴长江首席执行官一职。此后,吴长江通过个人认证微博等不同渠道释放言论,不服从董事会决议,并宣称将起诉王冬雷。双方爆发激烈冲突,上演全武行,最终德润豪达董事长王冬雷举报吴长江违规提取公司1.68亿元,吴长江遭到警方调查。雷士之争以王冬雷胜利告终。一场股东内斗让上市四年来的雷士照明首次出现亏损,股价从当初的1.26跌到了0.82。
如今,吴长江身陷囹圄,王冬雷整合了德豪润达和雷士照明。虽然雷士照明在2015年摆脱业绩泥沼,营收出现了正增长,前景渐渐光明。但是这两年,欧普、三雄等它身后的品牌已经迎头赶上,市场格局逐渐发生了变化。回顾这场变故,最受伤的其实还是雷士品牌。
汽车之家CEO被股东踢出局——受伤人 秦致
汽车之家,中国“汽车比价第一网”,秦致于2007年7月加入汽车之家,当时初创的汽车之家仅有20多人,秦致加入后负责汽车之家的商业化,带着汽车之家找到自己的商业模式并顺利带到了纳斯达克。
4月15日,汽车之家大股东澳电宣布,已与平安集团达成协议,向平安集团出售汽车之家47.7%股权,作价16亿美元,交易完成后澳电将持有汽车之家6.5%股权。
4月16日,由汽车之家CEO秦致及管理层牵头,博裕、红杉、高瓴资本参与的买方团宣布拟以每股31.50美元的价格将公司私有化,公开反对控制权转移。可惜人家澳电不买账啊,将股权转让给了平安信托,最终汽车之家管理层大清洗,一场纷纷扬扬的股权之争告一段落,回头望去,小二丫想:资本图谋收益,管理层兜售情怀,到底谁对?
反思:
这些股权争夺风波的背后,折射出中国民营企业家与投资方微妙关系,在中国特色的商业土壤下,创始人与投资人之间存在着尴尬的角色定位。
尽管中国商业环境越来越正规,但投资人和创始人,特别是民营企业枭雄之间的斗争屡见不鲜,从贝恩和国美、鼎晖和俏江南再到阎焱、德豪对雷士,宝能、华润对万科,类似戏码一再上演。
一位投资人表示,中国民营企业学习了很多年西方公司治理结构,但市场经济才20到30年,很多民营企业只是模仿了形而没有模仿到内核,企业家内心从未接受这套规则,这为一系列纠纷埋下了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