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间距成为主流
据相关数据显示,2016年全球LED显示屏的市场规模为160亿美元,预计在2020年,全球LED显示的市场规模将达到310亿美元。近年来,中国的LED显示屏市场,以小间距产品为引领,2016年呈出现了高度火爆的局面,预计在未来仍可保持20%—30%的增长势头。小间距拥有如此巨大的市场,自然也就成了LED显示屏企业的“必争之地”。
不过,小间距LED显示屏这块大蛋糕一开始并不是每个LED显示屏企业都可以“品尝”的。2008年,小间距LED显示屏的概念由利亚德率先提了出来,但直到2011年才开始量产。小间距相对于传统的LED显示屏其像素(发光灯珠)间距更小,但由于研发成本高,技术难度大,当时迅速跟进的只有洲明科技等行业内的几家大公司。而随着技术的日臻完善,其中的技术桎梏被攻破,国内一大批显示屏企业这才紧随其后,先后步入小间距市场。
这点,从今年的广州isle展上,也可以看出一丝端倪,除了利亚德、艾比森等知名显示屏企业,许多新兴的LED显示屏企业也纷纷亮出了自己的小间距产品。
Micro LED异军突起
正当小间距风光无限,成为“屏显大战”的“弄潮儿”之际,Micro LED这个新秀便以其“高富帅”的形象进入了我们的视野。
2017年,Sony在美国消费电子展(CES)推出最新的CLEDIS(Crystal LED Integrated Structure)大型显示器,凸显Micro LED在商用显示器市场即将开启新战场。Sony预计2017年导入量产。在我们国内,台厂商也在积极投入Micro LED的制程,正全力突破量产门槛,预计今年下半年Micro LED大型室内显示器及穿戴式装置有机会量产商用。
由此看来,小间距似乎终于迎来了一个“旗鼓相当”的对手。
小间距PK Micro LED
Micro LED (微发光二极体显示器)结构是微型化 LED 阵列,也就是将 LED 结构设计进行薄膜化、微小化与阵列化,使其体积约为目前主流 LED 大小的 1%,每一个画素都能定址、单独驱动发光,将画素点的距离由原本的毫米级降到微米级。Micro LED 优点包括低功耗、高亮度、超高解析度与色彩饱和度、反应速度快、超省电、寿命较长、效率较高等,其功率消耗量约为 LCD 的 10%、OLED 的 50%。另外,具有较佳的材料稳定性与无影像烙印也是Micro LED的优势之一。因此,它被视为全新一代的显示技术。也由于它的出现,有人断言Micro LED未来将会取替小间距LED。
那么,Micro LED真的有可能取代小间距吗?
从技术应用方面来说,小间距显示屏主要采取传统LED封装制程,目前高端规格约0.8mm,尺寸极限可能落在0.5mm,相较之下,Micro LED可以从0.3mm或0.25mm开始量产,甚至可进一步发展到1010微米,乍一看Micro LED的确拥有比小间距更大的技术优势。然而,任何一项技术的发展,从诞生到成熟都需要一定的时间沉淀。尽管2017年Mirco LED有机会进入量产化,但初期规模有限,预计爆发性成长将在2到3年之后。
从市场方面来说,过去小间距LED主要应用在演播室、会议中心、博物馆文物展示、机场、企业以及高端商业场所,而当前小间距已经开始应用于更加广泛的商用领域,比如:灯杆屏、广告机、橱窗屏等。2016年以来,国内封装厂已经快速加大1010灯珠的生产,不少厂家已经能够量产0808小间距封装器件。国内外封装厂也开始转为P1.6、P1.2、P1,甚至P0.7间距的显示技术。这无疑带动了LED超高清显示的市场增长,为P2.0以下间距显示产品市场带来改变。随着小间距技术的不断突破,其在数字标牌(Digital?Signage)领域的应用必将越来越广,未来进军VA/AR领域以及影院系统也已经完全不是问题。
据此来看,说Micro LED会取代小间距未免有些太过武断了。
笔者认为,无论是小间距,还是Micro LED,这不是谁取代谁的问题。小间距和Micro LED相比,二者其实各有优劣,而能够最终决定一门技术走向的是市场,这里面涉及到市场的应用和接受度。随着小间距LED显示市场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加上LED封装企业技术的进步带动的成本下降,小间距未来还有降价的空间,而Micro LED在这方面并不具备优势。换句话说,小间距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无论是技术和市场都已经很成熟,而Micro LED方兴未艾,想要获得市场的认可,还需等待时间来检验,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总而言之,目前小间距正在从高端应用走向“千亿级”的民用市场,未来Micro LED凭借其技术优势,倒是很有可能在高端显示这一领域占据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