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LED已经成为照明主力军的今天,以植物照明、汽车照明、紫外照明等为首的利基型照明市场正凭借着高门槛、高利润成为了企业抢占的“新蓝海”。在6月份的广州国际照明展(光亚展)和台北光电周期间,植物照明更是成为展会的一大亮点。包括中科三安、亿光电子、科锐光电等在内的国际大厂纷纷亮出各自的产品武器,以期在植物照明的市场分得一杯羹。
一方面,在植物照明概念渐盛,国际大厂纷纷布局抢滩;但另一方面,运营成本高、盈利难等问题仍然是制约植物照明发展的一大难题。如何找到适合自身的盈利模式,解决植物照明发展的“痛点”,仍然是企业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植物照明成下一“风口”
近两年,植物照明的概念逐渐受到热捧。据LEDinside预估2016年全球LED植物照明市场规模约5.75亿美元,2020年将快速成长至14.24亿美元。由于看好植物照明的未来前景,各大企业纷纷推出了特色产品以抢滩植物照明市场。
在今年6月份的光亚展上,包括亿光电子、科锐光电、鸿利光电、庄诚照明都将植物照明作为重点板块进行展出。在台北光电周期间还同期举办了第6届植物工厂暨农业设施展,吸引了包括中科三安、景泽生物、诠兴开发、庭茂、四季洋圃、永辉兴业、王信记塑料等在内的众多厂商参与。
在中国市场,LED龙头三安集团早已对植物照明雄心勃勃。2015年底,三安集团携手中国科学院共同成立“中科三安”,将三安光电全球领先的LED光谱技术与中科院植物所在植物学领域的科研成果相结合。双方合作组建的植物工厂研究院,由中科院植物所院士方精云、匡廷云担纲技术指导委员会主任,二十多位国内外知名科学家担任科研负责人,开展植物照明系列产品、智能化系统装备、生物制药原料工厂化培育和重大疾病创新药物的产业化。落户安溪湖头的首个产业化基地,生产高附加值的蔬菜、瓜果、花卉、中草药,同时开展针对创新药的原料生产加工。
首栋“植物工厂”于2016年2月动工,8月建成投产,10月即满负荷生产,12月初开始,每天出品1至1.5吨蔬菜。同时,首栋“植物工厂”即新辟了5万平方米、约70多亩的栽培面积,已是目前世界上产业规模最大的植物工厂。今年3月底,第二栋植物工厂也投入使用,新增5万平方米的种植面积。
此外,从国际市场来看,美国市场主要照明厂商已加紧布局植物照明与工程照明,并预计于2017年将有明显的营收提升,因此占比也将提高至35%;包括中国的市场,在近两年也逐渐成为国内外厂商布局的区域市场,比如日本三菱化学要于2017年在中国建造50个植物工厂,而国内的中科三安也大笔投入植物工厂建设,将进一步拉动市场需求。中国市场占比从2016年的12%上升到2017年的15%。
国际巨头加速切入
类似的还有飞利浦、三菱、东芝等公司,也是基于在LED灯具设备方面的技术优势,进行植物工厂的跨界投资。这类投资项目多为室内立体水培农业,设施规模较大,功能为技术示范及蔬菜批量生产。
近段时间,多家国际大厂纷纷加码投入植物照明领域。其中,欧司朗在出售普通照明事业后,逐渐聚焦LED植物灯的应用层面,并根据植物照明所需要的波长,曾推出深蓝色450nm、红光660nm、远红光730nm的LED产品等,也开发专为温室或室内空间的植物照明解决方案。
另一国际巨头飞利浦从事植物照明领域已有几十年历史,针对不同光配方、不同光照条件以及不同生产方式提供解决方案,并在欧洲和亚洲多个国家推行其LED植物照明计划。并且飞利浦园艺 LED 照明团队专门设置了植物专员角色,更好地进行光配方开发以及与用户开展深度交流,这也是飞利浦园艺 LED 照明团队的优势和特色,是确保用户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近期,科锐也宣布推出了业内性能出众的全新XLamp XP-G3 Royal Blue LED。相比业内同类尺寸LED,新款XP-G3 LED最大流明输出增加了一倍,电光转换效率(WPE, Wall-plug Efficiency)突破至81%。据科锐相关人员介绍,这款最新的植物照明产品,经优化之后将更有助于照明厂商将LED植物照明方案推向主流应用。科锐的大功率LED技术,兼具了在光子输出、效率和可靠性上的优势,在提高农作物产量的同时,实现更高节能效益,从而加速推动LED照明方案替代传统高压钠灯方案。
台湾LED厂商亿光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近日于美国展示了开发的全系列农业LEDs,当中包括了各式不同尺寸的高功率、中功率及低功率产品,以满足各种动植物在不同生长环境的需求,期望达到动植物成长最大化及节能的目标。亿光农业照明LEDs的优势不仅仅是提供因时制宜地的波长、功率及尺寸,更是业界首次将单色光投入LM-80测试的公司,有效确保客户对LED使用寿命的要求。
找对商业模式破局盈利难题
据了解,在人工光源的植物工厂运营中,光源能耗费用约占系统运行成本的40%~60%。相对于传统照明,LED光源能形成与植物光合作用及其形态建成基本吻合的光谱吸收峰值,具有效率高、耗能小、无汞污染、精准波长、系统智能可控等优点,系统节能达50%以上,在温室补光、植物组培、植物工厂以及遗传育种等众多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植物工厂却面临着运营成本高、盈利难等一系列难题,并在发展过程中遭遇到了重大的挫折。据报道,至2016年 12月底,前后运营了2年多的日本神奈川县“横须贺东芝无尘室农场”悄然关闭。在去年10月发表的一份声明中,东芝就曾经表示:“关闭植物工厂的同时,也将停止生产和销售生菜等蔬菜。”据媒体报道,日本七成左右的植物工厂,实际上都处于亏损或惨淡经营的状态。
那么在中国,植物工厂是否面临着同样的难题呢?中国农科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杨其长在此前的媒体报道中曾指出,我国已掌握了植物工厂的五大核心技术,即“LED节能光源创制、光温耦合节能环境控制、营养液栽培蔬菜品质调控以及智能化管控”,而且在LED人工光源技术这一“核心中的核心”技术上还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但面对运营成本高、盈利难等一系列普遍性问题,植物工厂如何才能活下去?中国农科院博士、辽宁工业大学客座教授、北京农众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姚旭认为,找对商业模式至关重要。
据了解,目前我国的植物工厂发展模式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是植物工厂设备销售与建置,另一个是植物工厂生产的蔬果作物销售产值。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创新型的植物工厂发展模式,如卒子科技(深圳)有限公司的“社区植物工厂”模式,将智能硬件技术与农业种植技术结合起来,主要提供模块化的蔬菜工厂成套设备和全套技术解决方案,还通过搭建APP优鲜共享平台,为社区合伙人提供统一的蔬菜营销、销售、推广渠道。
此外,目前植物工厂在北美,德国、英国,俄罗斯、乌克兰等国家发展速度较快,对植物照明产品需求较大,而国内市场,主要以工程项目渠道来进行拓展,企业也可以有选择性的开发目标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