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材料的国内首条工业量产生产线,就在滨海新区宁波众兴新材料有限公司,并于上月成功投产。这种用于航空航天、核工业、军事装备等尖端领域的新材料,是国家急需的关键战略材料。之前,只有美国和日本的数家公司实现了工业化量产,国内仅在实验室中有少量制备。昨天,该条生产线生产的产品顺利通过了相关单位验收,可大面积生产。
致力战略新材料量产 铸就强国之基
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提供有力支撑。”
连续碳化硅纤维就是前沿引领技术的典型代表。而第二代连续碳化硅纤维,优势在于耐高温、抗氧化、高强度和低密度,可在1200℃以上高温氧化性气氛中使用,相比用于发动机材料的高温合金,其工作温度提高200℃以上,结构减重30%以上。
众兴新材料董事长马忠烈,是九江中船仪表有限责任公司(四四一厂)的控股股东,该厂主要生产导航设备。2015年,马忠烈去国防科技大学考察,意外看到了第二代连续碳化硅纤维生产技术。由于该材料在航空、航天、核工业、和武器装备上的应用背景,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从技术、设备到产品对我国进行严格封锁,我国只能走自主创新之路,进行国产第二代连续碳化硅纤维的工业化开发。
“这就是强国之基,也正是吾辈国人所向。”马忠烈告诉记者,那次考察,仿佛为他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经过多次沟通交流,2016年8月,国防科技大学与众兴新材料签订技术转让合作协议,国内首条10吨级第二代连续碳化硅纤维落户滨海新区。
根据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数据显示,2025年,国内干线客机对大型涡扇发动机的市场累计需求总量超6000台。每台涡扇发动机需要200公斤的第二代连续碳化硅纤维,光这一种发动机,对该材料的累计需求量就达到1200吨。
目前,众兴新材料仅有一条年产10吨的生产线,经改进后年产量可达20多吨,并且厂房内预留有3条生产线的位置,全部投产后,预计年产量可达80-100吨。但对于国家整体需求而言,仍是杯水车薪。
马忠烈表示,将和国防科大合作推进第三代连续碳化硅陶瓷纤维量产,第三代比第二代性能更好,应用范围更广。众兴新材料比其他企业先走了一步,在未来要持续开拓创新,保持住该领域的领先地位。
签约到投产仅用15个月 创造“众兴速度”
2016年8月签约,10月开工,2017年6月主体建筑完工,7月开始设备调试,11月投产并生产出首批产品。从签约到投产仅用了15个月时间,创造出了“众兴速度”。
“既然是国家急需的战略新材料,我们就要争分夺秒将它生产出来。”年过古稀的马忠烈仍有一颗拳拳报国之心。
2017年6月开始,众兴新材料进入设备安装调试阶段。当时正值盛夏,户外温度一度接近40℃。此种情形下,马忠烈每天6点左右到公司,中午几乎不午休,常常忙到晚上10点才下班。后来,他甚至将床搬到了办公室,吃住在公司,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为了尽早拿出产品,马忠烈和很多员工连续几个月没有休息过一天。
上下齐心,其利断金。仅4个月时间,众兴新材料就完成了设备安装和初步调试,并于10月下旬开始了设备的联调,初步制备出首批第二代连续碳化硅纤维产品。经初步测试,此批产品性能已经接近技术指标要求。投产至今,众兴新材料生产的3批产品均已顺利通过取样验收。
外省创业再回归 彰显爱乡情怀
马忠烈和妻子都是宁波慈溪人,长期生活在奉化。1966年,马忠烈的妻子被分配到奉化工作,一呆就是50多年。1974年,马忠烈也从某研究所调到奉化外贸公司,主抓工业品出口工作。企业改制后,他先后从事竹制品、服装等出口贸易,而后涉足体育用品和装饰材料,生意做得有声有色。
“当时淘到第一桶金后,有人让我投资房地产、做股票,那样赚钱快。但年轻时从事军工事业的经历,使我始终有一种情怀,那就是用自己积累的财富投资军工,回报家乡,报效祖国。”马忠烈动情地说。2009年,他抓住四四一厂面临改制机遇,从众多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成为该公司的控股股东。短短几年里,在马忠烈的带领下,四四一厂得到了快速发展,在行业里积累了良好的口碑,这也为新材料项目的引进打下坚实基础。
马忠烈告诉记者,在项目引进过程中,得到了省、市、区三级领导的高度关注和相关部门的大力协助,省主要领导曾亲自致电国防科技大学,有力促成了项目签约,奉化区、省科技厅也先后前往国防科技大学洽谈项目引进。
马忠烈表示,作为全国首个“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宁波新材料产业发展更具竞争力,政策环境更加优越,投资环境更具吸引力,正是干事创业的沃土。奉化作为宁波新的主城区,又是第二家乡,他将在此“深耕”新材料领域,为家乡产业发展,为“中国梦”的实现,奉献应尽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