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是多样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现今许多智能控制器都需要与手机或安装在家中的平板电脑终端相连接,使用APP对被操控的器件进行图像化编程或直接地控制。这样的设计虽然能把控制功能集成到用户的手机或电脑终端上,看似便利了用户,但缺陷也是明显的。其一,此类手机APP通常为了追求功能多样而导致界面复杂,使得用户难以熟悉界面,尤其是年纪大的用户。其二,控制行为高度依赖于移动设备,每次要进行控制时都要找手机或中断手机上正在进行的事情(比如抢微信红包)。其三,很多APP上可以预设控制时间,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控制过程简便一些,但当用户需要经常临时地进行开关灯控制时,还是会遇到前面所提到的缺陷。其四,有些控制界面是在固定终端上,比如在墙面控制的平板电脑或家用电脑,这样反而增加了控制复杂度,反倒不如传统的墙面开关来得方便。其五,已有不少语音控制的设备面市,使得用户不用走来走去进行操作,然而对于家中有人(尤其是儿童和老人)需要安静休息的情况,这种语音控制设备就不太适用,而且语音控制设备的调试过程常常也相当令人头疼。
综上所述,我们不得不接受的一个现实就是,现今大部分的互联照明产品的安装和使用过程都很复杂,尤其是当我们用我们所号称的“人本”原则来审视的时候,这个问题尤为突出,因为复杂的安装和使用本身就不“人本”。这里有一个例子。
在今年美国拉斯维加斯举办的CES展会上,Delos发布了一款他们自行研发的家居智能控制系统:达尔文(Darwin),用以贯彻他们所推行的WELL建筑标准。Delos将达尔文系统描述为健康智能网络,可以监控室内的人本照明、空气净化、水净化,以及其他舒适度指标。这个系统是针对新建筑的,由建造商或承包商进行安装和调试。其基本款售价为3500美元。这个系统旨在把室内控制的方方面面都囊括其中,所以它就难免会变得很复杂。
一些公司已经意识到简捷对于智能照明产品的重要性。比如Signify(其前身为飞利浦照明)新推出的Philips Hue产品,植入语音控制部件,用户可以直接语音操控灯泡而无需中介器件(比如Amazon Echo,Google Home之类)。然而语音控制的缺陷如前所述,这个方案仍有改进空间。Current(前身为GE照明)也在CES展会上发布了他们的C-Sleep产品。这款产品的优势在于它可以根据当前的时间来自动调控色温,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自动的人本照明功能。
笔者认为C-Sleep的理念很好地体现了简捷的精神。既然色温对于人体昼夜节律具有很大的影响作用,那么按照具体的时间来自动调节色温以匹配当前的自然光色温,不但对人体健康有益,而且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操作的复杂度。不过这种方案也有一定的缺陷。要实现对色温的自动调节,就需要在灯具中安装时钟组件(RTC),并且需要有电池或者超级电容(super capacitor)来维持时钟在灯具断电的时候继续工作。然而假如断电时间过长,时钟就会失去能源而无法追踪正确的时间,这样就需要对灯具进行重新调试。另外,每个时钟之间都有微小的时间差(即便来自同一批次),这种微小时间差在短时间内察觉不到,但时间一长就会变得明显,使得同一个空间中的各个灯具呈现不同的色温。
要解决这个问题,基本上有两条途径,一是在灯具中加装WWVB射频接收模组,使灯具能够从某个固定的基站实时获取时间信号。但这将大大增加产品成本,并不划算。二是以楼宇为单位安装一台WWVB或类似功能的组件,然后通过楼宇内的蓝牙网格(Bluetooth Mesh)结构将信号传输给整个楼宇中的灯具。虽然大规模蓝牙网格传输会存在一定程度的延时,但同一楼层的灯具基本能做到一致,不同楼层之间虽有差异但也能基本同步,不会发生紊乱。
总之,假如我们要宣称某种产品以人为本,首先必须保证简捷、便于操作。这就要求产品开发部门从一开始就要充分与UI/UX方面的专业人员沟通。否则一旦用户因为嫌麻烦而闲置某些新功能,再好的“人本”产品也体现不出价值,反而会反作用于企业的声誉和业绩。不可不慎。【备注:如需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及来源,谢谢合作!】
笔者简介:谭建川,建筑科学博士、照明学硕士。照明认证师 (LC),WELL建筑标准认证师 (WELL AP),照明工程师协会 (IES) 会员、专题委员会成员,领先能源与环境设计助理 (LEED GA)。毕业于美国伦斯勒理工学院 (RPI) 的照明研究中心 (LRC),现为照明产品经理和研发主管。致力于在物联网 (IoT) 环境下实现人本照明 (HCL),在居住空间中实现WELL建筑理念,以及为照明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产品策划。
如有专业问题探讨,请联系:tjc.research@gmail.com
linkedIn: https://www.linkedin.com/in/jianchuan-tan-82151a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