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产业资讯 » 产业 » 正文

防蓝光到底有没有必要?五分钟教你合理防蓝光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05-23 来源:太平洋电脑网浏览次数:1012
  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近视患者达6亿,青少年近视率居世界第一。高中生和大学生的近视率均已超过七成并逐年上升,小学生的近视率也接近40%。青少年会有这么高的近视率,家长们除了觉得是学业负担重的原因,第一想到就是电子产品玩太多了!相信很多小伙伴一有啥不舒服和爸妈倾诉,都会听到这么一句回复——还不是玩手机/电脑害的!
 
  许多商家也开始鼓吹保护视力,从选购防蓝光眼镜和贴防蓝光膜开始,那什么是蓝光?戴了防蓝光眼镜就可以畅玩手机了吗?
 
  蓝光的定义及来源
 
  我们人眼可看见的光波长是400纳米到760纳米之间,而蓝光是处于400~500纳米的范围,作为可见光的一部分(毕竟是日光三原色之一),普遍存在于人们日常生活中,但人类的眼睛也不是吃素的,经过这么多年的演化,只要不是长时间直视特别强烈的光线,可见光是不会对我们造成什么伤害的。
 
 
 
  只是近年来出现的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为使电子屏幕更白、更亮,背景光中保留了大量的蓝光(有时我们会看到一些手机的屏幕特别白亮,甚至有点泛蓝的感觉,这就是蓝光比例过高导致的)。其光源的峰值光谱都是短波蓝光,我们知道波长越短,蓝光的能量越高,穿透力也越强,尤其是400~450纳米的高频率、高能量的蓝紫光,也就是眼科医生口中的高能可见光,有能力穿透角膜和晶状体,视网膜以及眼底黄斑的损伤。
 
 
 
  人眼想看清东西必须仰仗眼内的黄斑,这是眼底最重要的感光部分,同时也是感光最敏锐的地方。当激光、强光直射眼睛,很可能引起黄斑结构损伤,造成视力下降,甚至失明。WHO爱眼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因蓝光及辐射每年导致全球超过30000人视力严重影响;据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数据显示:在中国4.2亿网民中,63.5%的网民因蓝光及其其他辐射而出现眼不适、视力下降,严重者甚至会出现白内障,损害视网膜。
 
  蓝光对眼睛存在最大风险和最大伤害的时期就是青少年时期,因为青少年的晶状体特别清澈,7到19岁时,蓝光射入眼底视网膜约为85%,比其他年龄段的成人要更多。近年来研究发现蓝光对于角膜、泪膜也有着重要影响,这直接或间接导致的干眼患者人数急剧上升。
 
  而且有明确证据表明,蓝光是刺激大脑释放褪黑素的重要因素。而褪黑素是人体调节生物钟的重要指标,白天尽量多的接受阳光(据说主要是460nm的蓝光部分)抑制褪黑素分泌保持精神,晚上天黑后人体分泌褪黑素才会更多从而促进睡眠,这就是生物钟随着光线的调节。因此困了(尤其国际旅行有时差的时候)出去晒晒太阳就好很多,而晚上老是玩手机(LED背光蓝光比例很高)就越来越难以入睡,都是蓝光抑制褪黑素分泌的典型影响。
 
 
▲太阳光条件生物钟的直接原因是其中的蓝色光谱部分
 
  所以对于经常需要对着电子产品的人(就是说正在看这篇文章的你),采取一定的防蓝光措施是很有必要的。
 
  那要怎么抗蓝光?
 
  当然最好的方法就是不玩手机了,怎么可能呢?不玩手机是不可能的,这辈子都不可能不玩手机的……但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手段来减少蓝光,但要注意的是,基于上面信息,可以得出合理的防蓝光波段应该是:
 
  有效控制460nm以下的有害蓝光(峰值在440nm),这也是大量LED光源的辐照强烈的谱段,从而减少视觉疲劳,同时增加对比度(蓝光散射造成视觉模糊)。
 
  适当保留460nm以上的部分,尽量完整还原真实世界,同时保证生物钟运行需要的辐照。当然500nm以上其它颜色的光谱尽量将不要动的最好。
 
  而佩戴防蓝光眼镜是最普遍的措施,抗蓝光镜片种类很多,分成镀膜或染色式镜片,染色即通过镜片材料里添加特定染料,吸收掉一定光谱范围的蓝光,通过控制染色深度达到不同程度的蓝光防护效果。这样的话后面再镀个普通绿膜减反就可以了。比如比较火的这种黄黄的镜片就是典型的热销产品。
 
  而另一种常用的方式是通过镀膜实现,通过膜厚的调整可以控制反射曲线在蓝光部分飙高,从而达到防护效果。因此这里强调的是,防蓝光镀膜不是什么特殊的新工艺,只是减反射“没做彻底”蓝光部分反射率拉高就变成防蓝光了(但关键是设计)。
 
  根据工业技术研究院报告,染色镜片可以直接吸收蓝光,依染色深浅可防止60~70%蓝光,效果较好;镀膜镜片外观是透明的,透过反射阻隔蓝光,约可防10~12%蓝光,效果没那么好。蓝光镜片染色有红、黄、绿、橘四种底色,一般接受度较高的是浅黄与浅绿色。染色镜片难免影响外观,有些人考量美观因素,可能会选择透明的镀膜抗蓝光镜片。不过,有黄斑部病变或动过眼底手术的病人,建议配戴防护效果较好的染色镜片。对于长期看电脑或者手机的人群,建议在集中用眼的时候佩戴抗蓝光眼镜,平时可以按照个人的喜好选择是否使用抗蓝光眼镜。
 
  那是不是选择防蓝光效果越高越好?
 
  其实不然,很多厂商为了迎合消费者,会选择下面右边这个非常亮的“高级防蓝光”,反射率高的离谱。
 
 
▲黑色背景看反射。两款典型的产品,低截止(左边蓝紫)和高截止(右边高亮)
 
  这种高强度的防蓝光镜片在线下销售极易营销,更容易打动消费者,然而这样的防护导致透光削弱,放在白纸上就可以明显的看出来右边的产品更暗。
 
 
▲白色背景看透过。白纸上可以清晰的看出,反射高的镜片自然比较“暗”
 
  但显然这样透光率大幅下降的镜片,势必降低视物的清晰度,而且可能会带来一定的配戴不适感。尤其是在夜晚开车的环境下,不仅透光率下降让司机感觉道路很暗,对蓝光的拦截可能会让司机眼睛屏蔽路上蓝色的物体,这时候来个穿蓝衣服的路人就会让情况变得很危险。好在2017年,中国政府推出了“镜片蓝光透射比”国家标准《眼镜镜片 光学树脂镜片QBT 2506-2017》来规范市场,通过优化防蓝光眼镜的镀膜来降低这样的风险。

  用过防蓝光眼镜的小伙伴都知道,因为蓝光也是可见光的一种,防蓝光眼镜会把一个波段的蓝色光源消除,造成赤澄黄绿青蓝紫中消除一个部分。所以色彩相关工作者是绝对不可以佩带的,如化学研究室、美工等工作,很可能会影响对产品颜色的判断。同样,年龄较小的孩子也不建议佩戴高强度的防蓝光眼镜,可能会影响对色彩的感知与判断。而那些宣传自己可以近视防控、缓解疲劳、预防眼病等护目功效的防蓝光厂家,大都存在营销忽悠嫌疑。借用大量图片恐吓蓝光的危害的,明显有将蓝光蓝光危害放大化的恐吓营销嫌疑,请慎选。
 
  防蓝光产品最大的隐患在于让家长错误的认识了问题根本,用手机、iPad、电脑阅读或者观看电视,长时间眼睛干涉或者久致近视,问题不在于蓝光,其实最主要的问题还是因为有了这些电子产品的出现而大幅度增加了我们一天的“阅读观看”时间,才是问题所在。
 
  结论:蓝光防护应该都是根据场景的。个人认为最好的组合是:
 
  1、全天用的镜片一定要透光率够高且不偏色(比如普通减反射产品),因此建议是部分反射特定波段的蓝光。
 
  2、如果只是室内用电脑较多则可以考虑截止更多的蓝光,比如那种黄色的电脑镜(但据说用久了会造成摘下后看啥都是蓝的,还是看个人适应度)。
 
  3、如果户外可以考虑太阳镜(个人很推荐偏光产品),防护紫外线和强烈蓝紫光。
 
  4、另外我发现光致变色镜片其实很通杀,室内外通用防紫外防蓝光(自适应室内截止10%室外截止90%,非常合理),不妨考虑一下。
 
  现在随着科技的发展,除了佩戴防蓝光眼镜来抵御电子产品发射的蓝光外,硬件厂商也在开始努力为消费者视力保护做出一些努力。相信不少人都听过防蓝光显示器,防蓝光电视等,他们是怎么做的呢?
 
  我们先以常见的LCD显示器/电视举例,他们是怎么显示图像呢?简单说就是用白光做背光源,照射显像层,再通过电场控制液晶分子的偏转角度,使通过屏幕的光线数量发生变化,从而显示出不同的颜色。
 
 
 
  所以一些宣传防蓝光的厂家会采取3个做法:
 
  1、通过软件算法(我们常见的护眼模式),调整蓝光部分液晶分子的偏转幅度,来控制蓝光的强度,但代价会是显示颜色会稍显偏差。
 
  2、直接在蓝光滤光片上再加个过滤片,降低蓝光强度,但这样也是会让屏幕整体观感偏黄,变成屎黄屏。
 
  3、这个更加粗暴了,直接压低整体亮度,红绿蓝光一起压低,可屏幕变暗了看着也不舒服。
 
  所以现在一些高端厂商进化新的防蓝光方法——“光学防蓝光”,把对人眼有害的415纳米-455纳米波段的高频蓝光直接通过调整背光源往更长的波段偏移,这样波段长了能量就小了,对人眼损伤也低了,也能很好地控制屏幕的显示效果。
 
 
 
  像最近新出的三星旗舰手机Galaxy S10系列就是采用这样偏移蓝光光谱的做法,能在不改变屏幕颜色的情况下减少42%有害蓝光辐射,为此还获得了德国莱茵TüV检测机构的护眼认证,大家以后选择低蓝光设备都能参考这个认证。
 
 
 
  总结:
 
  关于蓝光这件事,大家没必要过度恐慌,如果你注意用眼卫生,控制玩手机看电视的时长,问题不会很严重;但部分需要长时间对着显示器的人群或者数码控玩家,的确值得选购防蓝光产品,但同样是要控制用眼时间。同时我们也希望有更多的电子设备厂商能够多多考虑我们消费者的视力安全,推出更多更保护视力的数码产品到市面上。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刊原创内容之著作权为「中国半导体照明网」网站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中国半导体照明网;如未正确注明文章来源,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形式重制、复制、转载、散布、引用、变更、播送或出版该内容之全部或局部。
关键词: 防蓝光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诚聘英才 | 广告服务 | 意见反馈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