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产业资讯 » 企业动态 » 正文

被打压半生,然绝境翻盘,半导体教父回归A股再造一家「台积电」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5-12 来源:机器之能作者:徐丹浏览次数:492
   5月5日晚间,中芯国际公告将回归A股上市,两天后即宣布已经上市辅导,辅导机构为海通证券与中金公司。

五天前,中国证监会才下调上市红筹企业回归A股的门槛,当日,中芯国际董事会便审议了通过境内(A股)上市的议案,可见是有备而来。

2004年中芯国际就已经在港股和美股两地上市,2009年退出美股,若顺利回A,将成为国内半导体板块「A+H」第一股。

宣布回归后,中芯国际港股股价连续上涨。A股也迎来了一次小高潮,半导体领涨沪深两市,并带动相关概念股大幅走高。

一片欢呼声背后,唯一不太淡定的可能就是台积电。

一 31亿资本布局:追赶台积电

中芯国际最近的动作似乎都是向着「追赶台积电」这个目标。

竞争的火药味从年初就开始浮散,1月中旬中芯国际从台积电南京手中「抢来」华为14nm订单,目前又重点布局「N+1」升级工艺,力推和华为的合作再进一尺。

华为对台积电来说意义重大,二者的合作从2000年就已经开始,到今年华为已经跃升为台积电第二大客户,占比超14%,如果华为将订单转移至中芯国际,台积电的损失可想而知。

在此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中芯国际都处于吃台积电剩下的订单状态,从合作华为14nm开始,已经不再满足于这个角色。

留意近两年中芯国际的动态会发现,他们一直在砸钱买设备,建设先进制成。2020年中芯国际的晶圆代工预计资本支出约为 31 亿美元,而作为比较,整个 2019 年中芯的营收为 31.2 亿美元。

2016年投建了中芯南方,拟建设两条月产能均为3.5万片芯片的集成电路生产线(即SN1和SN2),以量产12英寸14nm为主。2019年又直接跳过10nm制成,宣布以「N+1」冲击7nm工艺,进一步缩小了和台积电的技术代差。

「N+1」是中芯国际内部代号,类似市场上的7nm,但与7nm仍有一定的差距,市场基准的7nm性能比14nm提升35%,N+1的提升幅度约在20%。

上市很大程度上也是为筹钱冲刺先进制成。公告显示此次发行不超过16.86亿股,预估筹集大约234亿资金,其中约40%用于投资于12英寸芯片SN1项目,所谓SN1项目是SMIC的先进工艺产线,包涵14nm及N+1制程的研发及生产。

当然,台积电也没有停下来,台积电 2020 年预计资本开支为 140~150 亿美元,同样也是历史最高。在新制程的战争中,少花钱等于认输。

需要清醒认识到的是,中芯国际现在还不能完全接下华为的单,也比不上台积电的技术。

台积电已经可以量产5nm,突破了3nm工艺,并且正在研究1nm工艺,比中芯国际的量产14nm领先了近三代。

但放眼国际市场,我们会发现中芯国际虽然还不能跻身晶圆制造第一梯队,但却是第二梯队领跑者。目前掌握10nm工艺的企业只有中芯国际、台积电、英特尔和三星,英特尔和三星属于IDM((Integrated Device Manufacture)企业,集设计、制造、封装、测试等于一身,并且英特尔此前10nm工艺久攻不下,最近已经有逐步退出晶圆制造,全力冲刺自家芯片的征兆。

先进制程工艺技术分布

所以,在晶圆代工领域,中芯国际可以说是台积电「唯一的对手」。

并且这个对手还正处在前所未有的历史红利期。

目前全球半导体产业正在发生着以IoT为标志的第三次大转移,为大陆半导体产业崛起创造机遇。

政府对半导体产业的支持力度空前,2月份国务院刚印发了新18号文,从财税、投融资、研发、进出口等方面提出31条具体政策措施加大对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支持。新基建和即将来临的5G建设周期也会极大扩充芯片需求,

IC初创公司度过疫情的打击后可能会迎来一波生长潮,前十大芯片公司营收也增长迅速,2020年营收预测1600亿,或产生约400亿晶圆代工需求。考虑到低端制成的价格和风散风险措施,中芯国际会是一个性价比极高的选择。另外,回归科创板也会为中芯国际补充现金流,帮助加大对先进制成的研发投入。

二 20年前的恩怨往事

中芯国际的回归A股的公告像一台幕布,缓缓拉开了和台积电竞争大戏。

但在幕后,是中芯国际和台积电数十年的恩怨往事,也是中国半导体20年来坎坷又激奋的荆棘路。

40年前,张忠谋和张汝京,同在德州仪器工作。1977年,张忠谋已是德州仪器公司资深副总裁,掌管手下3万多人,而当年张汝京刚刚入职德州仪器,这两位关系不错的上下级一起在德州工作了近十年。

2000年,张忠谋中年创办的台积电已然占据着半导体领域的半壁江山,与昔日部下张汝京竟成了死对头,财大气粗的张忠谋豪掷50亿美金试图将其扼杀在摇篮中——收购世大半导体。

这是张汝京和张忠谋第一次正式交手,也是中芯国际和台积电恩怨的开端。

台积电董事长张忠谋

张汝京随后离开了台湾,但是也带上了台积电的火种。随行的300多位工程师有不少是台积电和世大的旧部。

他们踏上北上的列车时,可能还没有想到前方的路会这么艰苦。

当我们把中芯国际的历史与中国半导体历史重叠来看,会发现张汝京一行人北上之时也正是大陆半导体制造刚出现曙光的时候。

改革开放中留洋的一批理工科人才在国外学习到了先进的技术和实战经验,开始归国创业潮,中星微电子的邓中翰、芯原的戴伟民、兆易创新的朱一明都在2000年前后回国,投身中国半导体的历史进程中。

那时候的大陆半导体可以用「一穷二白」来形容,改革开放后本身已经和国际上拉开了近10年的差距,「砸锅卖铁」建设的908工程和909工程收效甚微,承载着全国希望的华虹NEC在2001年亏损了13.8亿。

人才技术缺乏、瓦纳森协定束缚,在国际芯片技术一日千里,已经进入量产65nm阶段时,大陆还久攻微米级技术不下。

张汝京刚到上海的那几年,中芯国际发展的十分顺利,他趁行业低潮低价购买了众多设备,凭借卓越的融资能力、技术水平和工程师队伍带领中芯国际在这片半导体荒漠上「飞速」发展。

13个月便建成第一座工厂,将制成推进至纳米级,3年建立起了4条8寸产线和1条12英寸生产线,这个速度在全球范围内都是史无前例的。到2003年,中芯国际已经冲到了全球第四大代工厂,2004年赴香港和美国两地上市。

中芯国际创始人、“中国半导体之父”张汝京

当时有台湾媒体形容张汝京的工作状态,「连西装都没有穿,就是一件工作衫,披上件发旧的灰色毛衣,像个传教士,办公桌是三夹板拼凑起来的便宜货。张说他有一个中国半导体的宏伟梦想,他为这个梦想要彻底献身」。

在半导体技术这么落后的时代,面对与国际水平的恐惧差距做到这样水平,老一辈科学家的悲哀与激昂,恐怕都不是非过来人能够理解与想象。

但发展的神速也埋下了隐患,中芯国际发展日新月异之时,一纸诉讼状将他彻底拖入了深渊。2003年-2006年,台积电两次起诉中芯国际「不当使用台积电商业机密」。第一次诉讼要求赔偿10亿美金,当年中芯国际的收入才3.5亿美金。

张汝京两次上诉但都失败,2009年初冬中芯国际败诉,四天后张汝京等人紧急赴香港与张忠谋等人紧急谈判,和解结果是:2亿美元现金、10%股份,以及张汝京的离开。

告别奋斗了9年的中芯国际,张汝京甚至来不及准备,从败诉到离职仅花了7天时间,正如许多媒体报道的,张汝京表现的异常平静,告诫部下「我们犯错了,必须负责」,但仍有人感受到了他隐藏的悲伤。

事后张汝京回忆说,确是中芯国际侵权,手下的几个工程师「真的是在抄」,不过中芯国际付出的代价也太过惨烈。

告别张汝京时代后,中芯国际在巨额赔偿下一蹶不振,基本失去了融资和扩张能力,管理层也陷入内耗。叠加金融危机的影响,2010年中芯国际创下了亏损超30亿元的记录。

大陆整个半导体市场也并不好,政策没有足够重视,补贴杯水车薪,国产CPU「方舟、众志、龙芯」都以失败告终,与世界半导体差距越拉越大。

三 出走的「叛徒」和绝境翻盘的对手

在中芯国际一蹶不振之际,台积电的却发展一骑绝尘,2017年就已经量产了10nm,只有三星可以与之一较高下。

「我们控制了大陆半导体的半壁江山」。台媒一度认为中芯国际的生命力已经接近结束,事实也的确如此,张汝京走后秋慈云接手中芯国际,虽然逐步稳定但毕竟「失血太多」,还在28nm制成徘徊。

科技发展何其迅速,想追赶也不是那么简单,况且这段时间中芯国际还错过了4G手机的红利。

没有人料到,多年前台积电出走的一位工程师兜兜转转来到了中芯国际,带领其在绝境中翻盘。

2013年前后,大陆的半导体生态发生了变化。几个院士联合上书要求国家重新捡起对半导体的支持,2014年9月份,规模达千亿的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基金挂牌成立,国家资金汹涌而来,不少海龟再一次归国创业,半导体产业开始复苏。

大环境的红利惠及到企业还需要一两个天才人物的推动。中芯国际,这个天才就是当年从台积电出走的梁孟松。

梁孟松何许人?他是半导体技术狂才,是「被三星和台积电抢着要的男人」。

梁孟松曾在AMD工作,1992年入职台积电,帮助台积电自主研发当时「天险程度」最高的130nm制成,击败了竞争对手IBM。也是内部排名前十的研发人才。

2009年梁孟松被三星挖走,带领三星跨越20nm制成,直接从28nm升级到14nm,提前台积电半年研发出,并从台积电手中抢下了苹果A9处理器和高通的订单。一度让台积电股价大跌。

这由此也引来了台积电和梁孟松长达4年的官司,指控其将商业机密授予三星。的确,之前三星的产品技术来源于IBM,所以产品特征各个方面都和台积电有着不小的差别。而自从梁孟松在三星任职后,三星的45nm、32nm、28nm的工艺都与台积电有着不少相同之处。

最后法院判决的结果是,在2015年12月31号之前,梁孟松不能以任职或者是其他的方式继续为三星提供任何服务,限制结束之后,也不能到台积电的竞争对手公司工作。

中芯国际联合首席执行官、执行董事梁孟松

2017年,梁孟松受邀加入中芯国际,仅仅用了298天的时间就带领中芯国际将14nm工艺技术研制成功,并将产品良率提升到了95%。

量产14nm对中芯国际来说是一个节点,意味着竞争力上了一个层级。

从市场表现来看,14nm依然是商业价值最高的制成,在AI芯片、高端处理器、汽车等领域都有很大的发挥空间。2019年上半年,半导体销售市场2000多亿,65%的产品都采用14nm工艺。

英特尔、格罗方德、联电等企业也十分注重14nm工艺,英特尔等14nm技术从2014年就开始迭代,至今还没有淡出市场,甚至供不应求,格罗方格、联电都已经暂停7nm研发助推14nm量产。

当前中芯国际14nm占营收比并不高,截止2019年Q4,只贡献1%的营收,但中兴证券研究所预计,到2020年底,14nm预计能够占营收10%,毛利率到2022年会由负转正,这部分带来的利润会支撑中芯国际冲刺更高的制成。

故事到这里不知道张忠谋会不会发出一声叹息。自此之后,台积电和中芯国际的关系就要翻开一个新的篇章。

四 我们为什么需要「大陆台积电」?

尽管目前离追上台积电还又很长一段距离,但在竞争过程中,中芯国际已经是「大陆的台积电」,大陆也迫切的需要迎来一个台积电。

作为IT产业的「心脏」,半导体在科技经济发展中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台积电对台湾经济的拉动作用,张忠谋至今还被称为「台湾的救世主」,有人比喻说,「张忠谋一跺脚,全球科技圈地震」。

回看中芯国际,在动荡的国际形势下,「台积电会不会因为美国的施压而断供」一直是悬在中国科技企业,尤其是华为身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一旦中芯国际有能力承接更高制成的订单,就是给了他们一颗定心丸,不怕被别人「卡脖子」。

另外,工艺成熟之后,生产线和设备也会逐渐国产化,对大陆企业的价格会降低,利好国内IC设计企业发展。此前,就算台积电不会断供,但其产能一直处于满负荷状态,年初部分订单甚至要延迟近100天,有高通、苹果等大单,无暇顾及中小企业。

中芯国际能力提升后,IC设计企业在国内就可以完成相关设计和制造,节省成本,加快开发进度,整个半导体产业就形成一个正向循环。

中芯国际2019年财报显示,中国业务收入占比大幅提升,在2019年占整体收入贡献为59.5%,正如媒体评价的,「中国企业对中芯国际对期待全都写在了财报里。」

期待中芯国际可以摇起「中国芯」的大旗,真正成为「大陆的台积电」。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刊原创内容之著作权为「中国半导体照明网」网站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中国半导体照明网;如未正确注明文章来源,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形式重制、复制、转载、散布、引用、变更、播送或出版该内容之全部或局部。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诚聘英才 | 广告服务 | 意见反馈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