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十七届中国国际半导体照明论坛(SSLCHINA 2020)暨2020国际第三代半导体论坛(IFWS 2020)在深圳会展中心举行。本届论坛由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研发及产业联盟(CSA)、第三代半导体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CASA)主办。南方科技大学微电子学院与北京麦肯桥新材料生产力促进中心有限公司共同承办。
期间,由有研稀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和江苏博睿光电有限公司共同协办的光健康与光品质分会之光健康专场上,复旦大学教授戴奇做了ipRGC感光机制对明视觉空间视亮度的贡献的主题报告,分享了最新研究成果。传统的照明设计侧重于使人们能够完成视觉任务,而这通常可以通过一定水平的工作平面照度来实现。然而,现代照明设计越来越重视空间亮度感知,因为它提供了更好的视觉舒适性和视觉交流的好处,需要高工作平面照度的传统视觉任务正在减少(例如,复杂的视觉任务通常可以通过自动化技术来完成,甚至纸质阅读也被垂直平面上的自发光屏幕上的阅读所取代)。能够预测和设计照明室内空间的空间亮度感知是很重要的。然而,人们对空间亮度的感知受到光源光谱功率分布(SPDs)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基于明视光效函数V(λ)无法预测的,其综合机理尚未完全了解。
在这项工作中,空间亮度比较的实验是在一个装有光谱可调LED灯具的房间里进行的,这种灯具可以传递具有单独控制参数的“白光”,如明光照度、蓝光照度、黑光照度和相关色温。入射到观察者眼睛上的光主要是间接光,它至少经历了一次来自房间表面的反射。
可以得到评价试验场景较亮的受试者相对于试验场景角膜照度的百分比,50%受试者评价试验场景较亮的相应照度定义了试验SPD所需的照度,以匹配参考物的空间亮度感知。测试SPD的照度值表示为Ematch。通过比较不同SPD的Ematch值,这些参数都是经过精心控制的,如固定的眼睛水平的明视照度和蓝视照度,但不同的黑色素照度和色度,可以研究ipRGC和色度对空间亮度感知的相对贡献(由于在本研究中,适配亮度在30cd/m2以上,在该条件下,棒状物的光色素完全不活跃,因此可以忽略棒状物对空间亮度感知的贡献)。通过零条件试验和重复性试验,研究提出的方法的有效性得到了明确的证明。
报告显示,不同的SPD在提供相同光照度下的亮度会有非常不同的作用,基于ipRGC的黑色素性照明对空间亮度感知有积极贡献,高CCT的色度对空间亮度有负面影响感知。
戴奇于2006年获得复旦大学本科学位,2011年获得美国伦斯勒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博士期间的研究方向为氮化镓LED器件物理。2011至2015年间,分别在美国加州Bridgelux公司任研发工程师,在美国马萨诸塞州欧司朗(Osram Sylvania)公司历任高级工程师、主任工程师,从事LED照明技术研发。2015年至2019年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任研究员;于2019年9月加入复旦大学工程与应用技术研究院,任研究员。目前的研究方向为节律健康照明、LED先进照明技术与应用、色彩科学等。戴奇在上述研究领域发表30多篇学术论文,被引2500余次。获得中国、美国、欧洲、加拿大等国授权专利共8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
(内容根据现场资料整理,如有出入敬请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