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1年5月,广州市1564所中小学校共配备校医2415人,校医配备率、配备符合600:1标准的配备合格率均达100%。完成1297所学校36823间教室的照明优化改造,经改造的教室照明全部达到国家标准。
一、统筹推进,实现全面覆盖的校医配备格局
出台加强学校卫生工作的实施意见和卫生室(保健室)规范化建设工作指引,在确保卫生室(保健室)人员设备投入、经费保障、普及推广近视防控适宜技术、理顺校医队伍接受派出和派驻单位双重管理的同时,统筹推进中小学校医多途径配备工作。全市中小学校100%配备“1+N”校园医疗保障组,即1名卫生健康副校长、按学生数配备N名校医,进一步筑牢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防线,为学生视力防控提供技术支撑。
一是政府“购买”。海珠、天河、南沙等区按照“政府主导,医教结合”方式,形成“学校购买服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置,学校享受卫生保健服务”的校医配备模式,打开多渠道校医配备工作格局。
二是医院“派驻”。白云、增城、黄埔、花都等区采用学校和医院签订购买校医服务协议的方式,由医院派驻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到学校担任校医,破解困扰多年的校医配备僵局。
三是医企“托管”。部分市属学校与医院管理公司合作,将校医室托管给医院管理公司。通过“公司专家—巡诊专家—片区主管—校医”质量控制体系、合理医护配比,建立“校医—管理中心—三级医疗机构”健康医疗障体系,有效提高学校卫生工作水平,摆脱校医专业水平不高困局。
四是学校“招聘”。荔湾、越秀、番禺、从化等区通过落实财政经费保障,推进学校采取公开招聘校医方式解决校医配备不足、区域配置不均问题,平衡各区校医配备布局。
二、加大投入,创造符合标准的学生视觉环境
出台《广州市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成立青少年近视防控指导委员会和学校近视防控宣讲团,采取增加户外活动时间、减轻学业负担、引导科学使用电子产品、改善学生用眼环境、普及近视防控教育等措施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围绕“政府主导、学校主责、科研支持、社会参与”的近视防控广州模式,优化学生用眼环境。
一是政府主导。把学校照明设备改造纳入政府重点工作,市、区两级财政统一出资推进。市级财政投入3.1亿元重点用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民办学校解决教室灯管数量不足、灯管老化、未设置灯罩等问题,以及用于全市中小学校普通教室照明设备改造,有效调动了各区各校,尤其是民办学校参与改造的积极性。
二是压实责任。成立市级教室照明改造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专项督导机制,对各学校改造进度和经费使用情况进行督查,通报情况,组织约谈,严格责任追究。各学校建立相应工作机制,严格落实教室采光和照明要求,采购符合标准的可调节课桌椅,每学期对学生课桌椅高度进行个性化调整,不断优化学生视觉环境。
三是科研支持。加强近视防控科学研究,组织国内和省内照明行业、公共卫生、建筑设计和照明检验等领域专家进行论证,制定《广州市中小学校教室照明技术指引》,解读技术指引,确保各学校明确改造要求。
四是社会参与。印发实施方案,多次召开改造工作推进会,明确工作目标、阶段任务、改造标准、经费补助办法。积极引入社会力量,越秀、荔湾、白云、黄埔、番禺、从化等6个区采用统一招标形式集中组织实施改造、验收,其余5个区由学校自主招标采购设备进行改造,聘请第三方公司进行验收,确保学校教室照明条件符合国家所有强制性和推荐性条款的标准要求。
解决青少年近视问题、提升学生健康水平,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下一步,广州市将继续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儿童青少年近视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进一步加强校医队伍建设,强化专业技能提升,增强工作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科学谋划、综合施策,筑牢学生视力保护安全屏障,继续推进学生近视防控工作走在全国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