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扎实推进北京市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工作,在《北京市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实施方案》(京发改〔2020〕789号)基础上,2021年10月,北京市发展改革委会同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印发《北京市关于进一步完善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若干措施》(京发改〔2021〕1141号,以下简称“若干措施”),同步印发了《北京市创新型绿色技术及示范应用项目征集遴选管理细则》(京发改规〔2021〕9号,以下简称“管理细则”)、《关于开展北京市2021年创新型绿色技术及应用场景征集的通知》(以下简称“征集通知”)。
征集工作开展至今,社会参与积极性较高,共收到创新型绿色技术申报131项、应用场景申报14项。
近期,市发展改革委组织对节能及能效提升领域中20项申报技术开展了评审。经书面材料评审、企业线上答辩、专家集体合议,推荐了6项技术进入本市创新型绿色技术推荐目录(上述技术申报企业均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其中5家企业亦为北京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另有节能领域“一种基于等离子体放电的空气消杀技术”已入选国家《绿色技术推广目录(2020年)》,根据《若干措施》,该技术自动纳入本市“推荐目录”。
本次共7项节能及能效提升技术拟纳入北京市创新型绿色技术(节能和能效提升领域)推荐目录(2022年版),现面向全社会进行公示。
7项创新型绿色技术相关情况介绍
1.一种可低温施工沥青涂料制备和施工方法
该方法以水性阴离子橡胶乳液为基体,经特制微乳型沥青乳液改性制备的水性橡胶沥青乳液,与特种固化剂反应形成连续致密的水性高分子涂层。该涂层具有防水、防腐、防渗、保温、隔音、抗核辐射等功能,可完整包覆各种异型结构表面,断裂伸长率达1000%以上,恢复率达85%以上,能有效解决应力变形、沉降、膨胀开裂、穿刺等造成的渗漏。该方法机械喷涂施工,4秒成膜,一次成型,效率提升约400%。人工气候老化试验达8000小时以上,可实现全寿命周期防护,碳排放减少约86%。
2.一种园区零碳电源综合利用技术
该技术多维分析系统运行与能耗情况,对园区发电、用电、储能、绿色度、电价成本、建筑实况(室内外参数、设备状态、能耗)和节能状态进行动态预测与调节,解决可再生能源高渗透比、间歇性、不确定性、不稳定性等问题,实现园区绿色电力稳定运行控制与保护,提升园区绿电消纳比例15%-30%,用能成本节约20%。
3.一种烟气余热深度回收和减排技术
该技术首创了低温烟气余热回收系统,通过热泵制取低温水与烟气进行直接接触换热,回收的低品位热量用于供暖,不仅避免腐蚀脏堵,而且换热效率高、成本低,在换热的同时对烟气进行二次洗涤,并将烟气中的水蒸气冷凝为液态水,具有节能、节水、减排等特点。该技术可提高锅炉热效率6-12%。
4.一种向心涡轮中低品位余能发电技术
该技术源自飞机技术的向心涡轮ORC中低品位余能发电,其高达90%等熵效率的高效涡轮和工质零泄露专用密封材料结构,保证设备高效长期稳定运行,是传统螺杆膨胀机和轴流型余热发电的升级替代。该技术可降低8-20%工业冷却能耗,模块化设计便于各种工艺升级替代。
5.一种模块式低碳换热站
该产品采用非对称人字纹纯逆流的板片做为核心换热原件,全焊接结构,提高传热效率30%以上,耐温耐压能力高,材料利用99%,没有废料产生;换热器无橡胶密封胶垫,节省橡胶制造,减少环境污染;采用网络平台控制实现无人值守、大数据平台及物联网功能;先进的水处理装置,无废水排放;产品生产过程中使用绿电(光伏)制造,在使用过程中节省动能消耗,减少碳排放。
6.一种物联网智慧照明系统
本技术以LED灯具为载体,每盏物联网灯具均搭载雷达传感器、2.4G无线通信单元和芯片控制单元,并遵守EMN无线通信协议,系统内通信指令成功率高于99.9999%。灯具通电,雷达传感器即可自动感应建筑空间中人或车辆的活动信息。通过无线通信单元及集群控制算法连动,在一定范围内灯具成片点亮并动态追随,为人车活动区域提供全亮照明。无人车活动时,灯具可自动调整至5%照度,对比常明灯具,实现无人车时灯具节能90%以上。灯具运行参数丰富,系统可设定每个灯具的触发亮度、无人车亮度、亮灯时间、亮灯范围、亮灭灯速度设置色温等参数,也可通过软件进行精细化调试。
7.一种基于等离子体放电的空气消杀技术
该技术在中央空调及新风系统风道内形成全覆盖的高能等离子体面放电均匀电场,有效“封堵”整个气路,当空气流垂直穿过面放电区域,可实现对室内空气快速消杀,保障室内空气质量安全洁净。在大风量和无资源消耗的情况下,消杀率达90%以上,单机能耗约 1.5kWh/天,减少新风系统能耗损失,节能率 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