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消息,TCL科技高级副总裁、TCL华星首席执行官赵军在今日举办的2023TCL全球生态合作伙伴大会(GPC)上表示,TCL华星加大印刷OLED以及Mini/Micro LED这两个领域的创新力度,预计明年实现印刷OLED的小批量量产;Mini LED背光技术产业化已经完成,未来将持续攻坚Micro LED的芯片结构、激光转移等技术难点并积极进行商业布局。
MiniLED背光技术产业化已经完成,未来持续攻坚Micro LED商业布局
目前TCL华星主要针对IJP OLED(印刷OLED)以及MLED(Mini LED和Micro LED)两大显示技术领域来进行突破,致力于向消费者推出更优异的产品。TCL华星认为这些技术未来在高端电视、车载、穿戴以及元宇宙等应用有较大的机会。
在MLED方面,赵军认为,Micro LED技术在不断演进,也是不断在趋近成熟。在一些细分的领域面临着可以比较快地来实现商品化的机会,比如说车载、穿戴等,在这些产品包括一些比较特殊商业显示的领域,是有机会能够实现商品化的。
“然而MLED真正要实现大规模的产业化应用还是要走比较长的路。”赵军表示,为推进MLED技术产业化的落地,TCL华星将武汉的LTPS的工厂作为Mini LED以及Micro LED背板驱动的重要生产基地。同时,TCL华星和上下游合作伙伴在LED芯片、“巨量转移”设备、检测技术等方面都展开了广泛且全方位的合作。
据称,在技术相对成熟的Mini LED背光产品方面,TCL华星已经基本完成了技术开发,在多个细分领域已经实现了产业化项目,并且实现了对于品牌客户的出货,比如Mini LED电竞显示器、医疗显示产品等。未来TCL华星将持续攻克四大技术难点,逐步推进背光技术和直显技术在多样化应用场景上的商业化进程,以支撑数字产业在新型应用场景发展。
在车载显示领域,TCL华星围绕更大的尺寸、更高的分辨率、显示与触控集成,以及曲面、Mini LED技术等新型车载显示技术进行开发。TCL华星车载业务依托武汉LTPS产业基地得到快速的发展。武汉LTPS工厂作为TCL华星在Mini/ Micro LED背板驱动的主要生产基地,是Mini/Micro LED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TCL华星加大印刷OLED以及Mini/Micro LED这两个领域的创新力度,预计明年实现印刷OLED的小批量量产;Mini LED背光技术产业化已经完成,未来将持续攻坚Micro LED的芯片结构、激光转移等技术难点并积极进行商业布局。
中国显示产业正赶超日韩,2024年量产印刷OLED
印刷OLED具有规格、成本优势,材料利用率比蒸镀工艺更高,有较强的产品竞争力。且印刷OLED运营成本较小,投资比蒸镀工艺更少。赵军进一步指出,TCL华星深耕印刷OLED许多年,现在已经看到了产业化的曙光。“在这个过程中,TCL华星做了许多思考,印刷OLED的技术基本已经成熟,但是技术成熟与商业化之间还面临着商业选择的问题,毕竟以TV为代表大尺寸显示产品的性能、规格与成本是需要平衡的。”
赵军强调称:今年下半年,面板市场呈现‘缓慢复苏’基调,车载显示和折叠屏是可以看到的结构性增长机会。未来TCL华星将发挥‘链主’领导作用,锚定产品需求和产业化落地,加强产业链上下游联合技术攻关,相信TCL华星业绩会呈现“持续改善”趋势。
全球半导体显示正在从“日韩之争”走向“中韩两强”周期。公开数据显示,中国显示产业营收继2021年超越韩国跃升全球第一之后,预计2023年全球营收份额将达42%,实现连续三年的持续登顶。其中。LCD产能中国企业领先优势尤为明显,预计2023年全球占比高达73%。在被视为高端显示的OLED领域,中国企业同样呈现产能加速追赶之势,预计2023年全球份额将达47%,已成稳固的“中韩两强”格局之势。
其中,TCL华星的“逆势增长”尤为领业界关注。数据显示,2012-2022年,TCL华星近十年的营收复合增长率高达23%,显示面板营收规模从全球TOP8成长为全球前四,截至2022年其LCD面板全球产能排名更是进入全球前二。
TCL华星在印刷显示领域处于行业引领者的地位,并且已布局多年。赵军表示,原本TCL华星的印刷OLED技术是计划应用在大尺寸领域,例如TV产品,相关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但TCL华星认为印刷OLED在中尺寸领域应用潜力也是比较大的,因为其成本下降的空间仍然很大,因此华星也正在中尺寸领域加速印刷OLED技术的落地。预计2024年TCL华星将实现IJP (喷墨印刷)OLED的小批量量产,完成对日韩前沿技术的赶超,助力中国赢得数字经济时代的国际竞争主动性。
当然,技术的突破离不开产业链的合力。据了解,TCL华星在旭日计划中累计投入超过35亿元,布局材料、设备、显示器件等关键技术领域,与产业链供应合作伙伴、高校、研究院所、创新平台等机构和院校合作,目前TCL华星的供应链合作伙伴有1000多家,联合研发涉及50余类细分应用场景。